《道德情哲论》亚当斯密4
(2012-03-09 09:00:56)
标签:
道德情哲论亚当斯密感受记录钱旭君文化 |
分类: 经典.摘录 |
老百姓在况技场上超过自己的胜利者会报以热烈的欢呼,决不会有任何嫉妒。而在旁观一次死刑时,他们的悲痛又是那么庄严肃穆。我们在葬礼中的哀恸往往是伪装出来的表情,但是在洗礼或婚礼中我们总是感受由衷的快乐,毫无做作。在所有这些喜庆场合,我们的快乐虽然短暂,却与当事人的感觉一样真实。当我们热情洋溢的对朋友表示祝贺时,的确是为他们的幸福感到高兴。此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真正的快乐,眼里闪耀着喜悦和满足的光芒,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显示出勃勃生气。 |
然而,当我们安慰痛苦的朋友时,我们的感觉却远远无法与他们相比。我们坐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一本正经地倾听他们诉说自卢的不幸。看着他们在讲述过程中不时因为内心情感的波动哽咽难言,我们心里却越来越不耐烦,完全不能跟上他们的情绪。但是同情我们也知道他们如此激动是理所当然的,换成我们自己也会有同样的表现。在内心深处我们甚至会骂自己麻木不仁,也可能由此“制造”出一种同情,但是这种人为的同情可想而知是多么经不起考验,一旦我们转身离去它就会无影无踪。大概上帝觉得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已经够受的了,所以他并不要求我们去分担别人的痛苦,最多鼓励减轻别人的痛苦。正因为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感觉迟钝,那些在巨大痛苦之中仍然雍容大度的人才显得超凡脱俗。能在一连串小麻烦中保持心情愉快的人当然是个招人喜欢的绅士,比起那些能够这样去面对可怕灾祸的人也毫不逊色。我们觉得要在那样的处境中控制住内心激烈的情绪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他的表现让我们瞪目结舌,而他的决绝也恰好符合我们的麻木不仁。我们为自己缺乏他那样的细致入微的感觉而羞愧,虽然他并不要求我们跟他一样。因为他跟我们的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在我们看来也无可挑剔。我们深知人性中固有的缺陷,因此按照常理我们不能奢望他能坚持这样得体的行为。一个如此高贵尊严的灵魂让我们惊叹不已,彻底的同情与惊奇和感叹结合在一起那便是我们的仰慕之情。
平日里我们经常被这种高尚的英雄行为深深打动,他们若无其事的风度很容易让我们潸然泪下,而那些弱不禁风的软骨头则让人鄙视.在这些关键时刻,旁观者同情的眼泪好像比当事人的情绪还要悲哀.当苏格拉底平静地吞下毒药时,朋友们全都泣不成声,但他却显得格外轻松,他并不害怕自己会行为失控,而是带着自我陶醉的心理尽情欣赏着自己的感情.这忧郁的念头令他心醉神迷,对朋友遭遇的关切油然而生,可能在此之前他从未对朋友有过如此细腻而真切的关爱.可是当事人却截然相反,他强迫自己尽量不去注意眼前这些可怕或心烦的事情,害怕受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使自己情绪失控,而让旁观者觉得无法接受.因此,他迫使自己只支想象那些让人高兴的事情,想象人们对自己英雄壮举的赞美和爷慕.一想到自己能够在险恶的逆境之中临危不惧、坚定不移,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崇高境界,他心中就激情澎湃,仿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感到自己已经超越了不幸。
相反,因为自己的某些遭遇而垂头丧气、难以自拔的人总显得有些平庸猥琐。他的顾影自怜无法引起我们设身处地的同感,虽然如果换作我们自己,也一样会自悲自叹。我们会瞧不起他,这也许是天性使然,无法改变,虽然这样可能对他不太公平。如果我们不是出于同情别人而是因为同情自己,那这种软弱的哭哭啼啼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当慈爱而尊严的老父去世之时,孝子的哀伤过度当然是理所当然,他的悲伤主要是来自对死去的父亲的同情,而我们也完全理解这种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他只是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如此感情用事的话,没有人会继续纵容他。即使他家破人亡、流落街头,或者身临险境,乃至在大众围观中被推上绞架,只要他流下一滴眼泪,那么在慷慨豪杰眼中他已经永远沦为令人不齿之辈。他们对他的同情固然是发自内心,但是依然不能容忍这种过分的软弱,不能原谅这让世人轻视的软骨头。他们认为,软弱给他带来的耻辱比他的不幸更为可悲,因此他们为他感到羞耻,更甚于同情他的悲伤。
由于世人更喜欢同欢乐而不是共患维,使得我们习惯于炫耀自己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当我们感到众人对自己贫寒的窘境一览无余,却极少报以同情的时候,那种羞耻的感觉简直无以复加。然而刺激我们追逐财富、远离贫穷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这种淡薄的人情。是什么促使世人忙忙碌碌、劳苦终生?他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一心向上爬,到底是为了什么?若说是为了维持温饱,那么体力劳动者最低的工资就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还可以赡养家庭。在认真研究过他们的收支状况后,我们发现他们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那些为生活提供方便的奢侈品,而且有时甚至会为了博取虚名而慷慨解囊。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我他们的生活?那些出身上流上会的人为什么害怕落入这种布衣蔬食、茅屋陋巷的窘境,即使无需劳动贵体,也觉得生不如死呢?是认为自己的肠胃更高级,还是觉得在高堂巨室里睡得比茅茅屋草房更香?事实刚好相反,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明说。那么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社会各阶层都无法逃避的竞争?我们为了实现所谓人类的伟大目标,改善生存状况而追求的利益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