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腊诗人里索斯和布罗茨基的诗歌

(2012-01-13 20:11:04)
标签:

希腊诗人

里索斯

布罗茨基

诗歌

记录

分类: 经典.摘录

希腊诗人里索斯和布罗茨基的诗歌
扬尼斯·里索斯,二十世纪希腊著名诗人、现代希腊诗歌的创始人之一,生于莫涅瓦西亚,早年来到雅典读书,当过文书和演员,三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二战期间,他投身于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他先后两度被囚禁、著作被禁,直到七十年代初才获释,作品才得以出版。里索斯一生创作勤奋而多产,迄今已出版了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近百卷,成为二十世纪希腊最为人所广泛阅读的大诗人,其不少诗作被谱成曲广为传唱,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希腊诗人里索斯的诗歌


义务
  
有一颗星星闪着黎明的微光如同一个点亮的
钥匙孔
你把你的眼紧贴在上面——你往里面看——你看见万物
在这锁住的门背面世界被照得通亮
你需要去打开它
  
  
月光奏鸣曲
  
  
我知道每个人都独自向爱进军
独自荣光,独自死亡
我知道我尝试了可是没用
让我过来伴随着你
  
  
  
第三个
  
  
他们三个坐在窗前看海。
一个谈论海。第二个听。第三个
不说也不听;他在海的深处;他漂浮。
在窗格后面,他的活动缓慢,清晰地
在这薄薄的淡蓝中。他探索着一艘沉船。
他为执勤的水手敲响丧钟;细小的泡沫
伴着温柔的声音充溢上来——突然,
“他淹死了吗?”一个问道;另一个说:“他淹死了。”第
三个
从海底无助地看着他们,以看
溺亡者的方式。
  
 

屈从



她打开窗。猛地,风
撞击着她的头发,像两只肥大的鸟儿,
在她双肩之上。她关上窗。
两只鸟儿在桌子上
瞅着她。她把头伏低在
它们之间,静静地哭了起来。
 
 
几乎

他把一些不相配的东西捡到手中——一块石头,
一片碎瓦,两根燃过的火柴,
对面墙上的烂钉,
窗外飘进的叶子,从淋过水的花盆
滴落的水滴,那一点点麦秆
昨天夜里吹进你头发的风——他带着它们
并在他的后院子里,几乎造起了一棵树。
诗,就在这“几乎”里。你能看到它吗?
 

陶匠


一天,他完了工,做出了大水罐、花盆、饭盆。剩下了
一些粘土。他做了个女人。她的胸脯
又大又结实。他走神了。他回家晚了。
他的妻子咕咕哝哝。他不答话。第二天
他留了更多的粘土,第三天还要多。
他不愿回家了。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他的双眼燃烧。他的身体半裸。他围一条红色腰带。
他整夜和粘土女人睡觉。黎明时分
你可以听见他在工场栅栏后唱歌。
他还把他的红色腰带解了。裸体。彻底的裸体。
围绕着他的是
空的大水罐、空的饭盆、空的花盆
以及美丽的、瞎眼的、又聋又哑的女人,带着一对被咬过的乳房。

 

 
诗人
  

像一只蚂蚁
他带着他的灵魂
在地底下
  
  
  
死亡竞猜
  
  
你想知道吗
何时你的死亡会到来?
当你知道
然后
  
  
  
毫无价值
  
  
我从我的极度痛苦
的幻像中
寻求复仇
行于夜间
毫无价值地
去竭力遏阻
他们独一的根基
  
  
  
阴影
  
  
它有
熏香和玫瑰露的气味
他们说
他的影子再次
传入到这间小屋
于黎明前
在那最后一小时
之前
  
  
把我当神
  
  
把我当神
塞在船坞里
  
把我当人
坐在我的王位上
  
  
  
礼物
  
  
没有送出的
死亡的
礼物
没有送出的
为那些
受苦的
  
  
  
房子
  
  
房子建在岩礁上
穿越大海
那里我梦想
透过窗户看
击碎我的孤独的
波浪
  
  
现在是时候
  
  
数小时
心智不足
灵魂被遗忘于
滑落
  
数天
迷失于众所周知
倾倒和怠惰于
重复之中
  
数年
我们的沉默隐藏
我们的声音落于寂静
皆至义愤之中
  
数世纪
心智唤起
灵魂制定出
它的权利
  
  
  
圣贤
  
  
为纪念斯塔夫罗斯.托内斯
  
他背负他的十字架
如同手杖
  
他登上他的受难地
一边唱颂着
单调的歌
  
  
  
朋友的
  
  
蛇 我的朋友
你把毒液作为
恐怖的护符
  
  
  
地平线
  
  
地平线低落
蘸着黄土
苍天
以及
在夜晚的边界上的
紫色
我向我失去的白天
行礼
我倚身于我的院落
我数着时间
今天
一整天
我都注视着阳光
  
  
  

  
  
我在睡觉
开着门
在海上
无法形容之事。
一种美
更加狂野
甚至胜过之后的话语。
横穿过
一个跨度
到盲诗人之岛
  
我于是看见
诗篇
一座坟墓的一首首诗篇
由一双
自杀者的手
写在我心胸之中
  
  
  
恶魔
  
  
一个恶魔现在
支配着我的头脑
他以博爱的感情
待我
为什么他不让我
活在惊恐中
  

 

布罗茨基的诗

希腊诗人里索斯和布罗茨基的诗歌
布罗茨基 性别:男 生卒年代:1940-1996年 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担任住校诗人,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教书、写作生涯。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现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全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会员,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湖区

 

当时,在牙医师发财的地方
(他们的女儿都向伦敦购买奇装;
他们涂漆的钳子高踞招牌上方
夹住常见抽象化得智齿),
我——满嘴废墟,零零落落
甚于任何帕特农神庙——是间谍
腐烂文化的第五纵队尖兵
(我的掩护身份是文学教授),
正住在一所学院里,靠近
最著名的清水湖;我被
指派的任务是要耗损
当地聪明青年的耐心。

那时,我无论写什么都不完整:
我的字行都以一连串点点点结束。
我陷入崩溃,仍然穿戴整齐,
在我床上。夜里我等着幽暗的
天花板,知道看见发亮的星星,
然后顺应自我燃烧的规律,
会闪光——我还来不及立下愿望——
越过我的脸颊,掉落到我的枕头上。

 

我总是在念叨,命运――是游戏
——致列·利夫希茨

 

我总是在念叨,命运――是游戏。
既然有了鱼子,我们还要鱼干什么?
哥特式风格终将胜利,会靡然成风,
就能够摆脱羁绊,站立起来。
我坐在窗前。窗外是一株山杨。
我爱得不多,但刻骨铭心。

我曾经以为,森林――只是劈柴的一部分。
既然有了姑娘的膝盖,何必还要她的全身?
厌倦了世纪风暴掀起的灰尘,
俄罗斯的眼睛将在爱沙尼亚的尖顶小憩。
我坐在窗前。我洗刷好碗碟。
我曾有过幸福,但幸福不再。

我曾经写过,灯泡中有地板的惊恐。
爱情是一种缺少动词的行为。
欧几里得不知道,物体向锥形演变,
最终获得的不是零,而是时间。
我坐在窗前。回忆青春的时光。
有时,我露出微笑;有时,我狠狠地唾骂。

我曾经说过,一片树叶就能摧毁幼芽。
一粒种子落进了贫瘠的土地,
就不可能萌芽;林中那一片空旷的草地
便是自然界手淫不育的范例。
我坐在窗前,双手抱住膝盖,
惟有沉重的影子与我相伴。

我的歌曲已经走调,不成旋律,
齐声合唱也无济于事。难怪
我这些话语得不到赞赏,
没有人会把双脚架上肩膀。
我坐在黑暗中的窗前,波状的窗帘外,
大海在轰鸣,仿佛一列快车。

我是二流时代的公民,我骄傲地
承认,我最好的思想全是二流的,
我把它们呈献给未来的岁月,
作为与窒息进行斗争的经验。
我坐在黑暗中。这室内的黑暗
并不比室外的黑暗更糟。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由于缺乏野兽,我闯入铁笼里充数,
把刑期和番号刻在铺位和椽木上,
生活在海边,在绿洲中玩纸牌,
跟那些魔鬼才知道是谁的人一起吃块菌。
从冰川的高处我观看半个世界,尘世的
宽度。两次溺水,三次让利刀刮我的本性。
放弃生我养我的国家。
那些忘记我的人足以建成一个城市。
我曾在骑马的匈奴人叫嚷的干草原上跋涉,
去哪里都穿着现在又流行起来的衣服,
种植黑麦,给猪栏和马厩顶涂焦油,
除了干水什么没喝过。
我让狱卒的第三只眼探入我潮湿又难闻的
梦中。猛嚼流亡的面包:它走味又多瘤。
使我的肺充满除了嗥叫以外的声音;
调校至低语。现在我四十岁。
关于生活我该说些什么?它漫长又憎恶透明。
破碎的鸡蛋使我悲伤;然而蛋卷又使我作呕。
但是除非我的喉咙塞满棕色黏土,
否则它涌出的只会是感激。


哀歌


无论是你勇敢地将我从太平洋钓出
还是我在大西洋边把你的壳撬开
现在已不重要。另一种海洋
如今侵蚀了看上去坚如岩石的东西
而且可以想像也在慢慢
潜入你的发式——既是冲刷
也是征服。而由于你的后裔
如今在这块大陆各地带来新的心碎和苦恼,
所以诚如诗人所言,你远在人类中,
而这,我希望,就是我们还有的共同点。
不过,他们只是半个你。在一个法庭上
你迷人美貌的遗产并没有
判给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而我曾以为它是不朽的。因为,尽管诸神或基因
慷慨地借出他们的物业——譬如,以供在这些区域
作一次试验——但最终他们是自私的;
无论如何,他们比你更虚荣,
因为他们永生。这跟在北方某地一个
被大雪封住的村子里租下的另一个寓所
相去很远,在那里你此时此刻
也许正端详着你那面轻薄的镜子,
它映给你的肯定不如我这同样浅显的
回忆,尽管对你来说这实际上没有差别

 

地中海的风虽然吹拂了人类文明几千年,却依然被诗人铿锵有力的被赞美,他们的破碎里还有一种刻骨铭心,深度的忧伤以华丽的调子渗透出来一种崇高感,盲目诗人的精神飘荡在那片荣辱兴衰几千年的土地。
而我们的破碎不知道还有什么形容词形容比较贴切。真的不愧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因为在这个世纪已经很难得有这种崇高感的表达了。在这样的诗歌面前,靡靡之音在它们面前发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