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和老实人
(2011-05-31 19:04:53)
标签:
记录感受钱旭君散文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76岁时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人要完全认识事物,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我完全了解我自己,全部的我,从生的帷幕拉起到死的帷幕降下。我了解我自己,由于我是我。这是最高级的知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最深刻的知识。下一种知识,是通过感觉获得的知识,这是外表的知识。我知道我感觉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了解它并不像了解自己那样,我不知道它的自我感觉和意识。第三种知识更浅一些,那就是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从自己的感觉推论出知识或别人用语言传达的知识---论断、语言、结论、学习。1.我忧伤,疼痛,寂寞,高兴。这是没有疑问的。2.我闻到紫罗兰的香味,看见光和影等等。这里面可能有些错误。3.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在旋转,知道日本和马达加斯加等等。这些是可疑的。”
鲁迅先生的《野草集》中有一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文章,鲁迅先生在描述奴才的章节中笔墨尤为深刻精彩。从一开篇,鲁迅先生就点出奴才的特性:“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然后,先生用六句奴才和聪明人的对话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一个爱埋怨,无主见,又反复无常的奴才形象。
在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与奴才对应的是“聪明人和傻子”,先生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以这三类人写出了当时中国人的秉性:聪明人的圆滑世故,傻子的一意孤行却又率真勇敢,奴才的摇摆不定,媚态十足。放眼如今的中国,这三类人依然存在于当下的中国人中。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不难看出他对“傻子”这类人是持有敬佩和鼓励的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一直试图改旧换新,希望中国多出一些能够像他文中傻子一样不顾一切推到旧墙桅的先行者。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在时政的影响下难免会固执的偏向相对极端的一面。但是,在人性千百年的历程中,除了鲁迅先生定格的批判精神,我相信本性老实淳厚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遇见一些胆小老实的人。前几天,我到车站去坐车,因为没吃早点就打算卖点吃的。这时,在售票大厅的台阶上一位卖熟苞谷的中年妇女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她招呼我买她的苞谷。碰巧那天,我并不想吃苞谷,但是碍于中年妇女的热情我还是走了过去。我问她:“这苞谷怎么卖?”她满脸堆笑的回答我:“2块钱一个。”我站在蹲在一旁的中年妇女身边说:“那麻烦你帮我挑一个,要嫩一点的。”那女人急忙打开篮子上的纱布,一股苞谷香弥漫开来,这时,她的脸上泛出了一丝和她这个年纪不相符的羞涩,不好意思的帮我在篮子里挑拣,丝毫没有因我冷淡的态度而感到不快。我忽然觉得自己刚刚的态度过于没有礼貌,就蹲了下来。这时,中年妇女依然没有将我要求的苞谷挑出来,我看了她满篮子的苞谷一个个都饱满晶莹,就随手指了一个说:“就这个了。”她才如释重负,从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把那个苞谷细心的装好递到我手上。临了,她依然不好意思的对我笑笑,似乎一点也没有埋怨我浪费了她做其他人的生意,蹲在原地继续招呼其他人买她的苞谷。这种骨子里透出的淳厚老实让我很受感动。
一个人的原始本质是无论经过多少的变化都不容易消失殆尽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争论了千百年的问题直到如今也未曾有个确定的说法。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对人性中一些天良未泯灭的善良会感到安慰,反之,相信世界是丑恶的人对人性中一些无法根除的邪恶会感到失望。或许,这样一个卖苞谷的妇女如果身在一些达官显贵的环境中,也完全有可能变成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才”,可能她还会因为过上了比在人群中叫卖苞谷更体面的生活而感到满足。但是,像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外界思潮的影响,也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农村妇女,很多时候在她身上产生的质的变化,我们不能一言而概之的把矛头仅仅指向她。从一个没有想法的人转变而成的“奴才”也是一种被动的奴才,避开“奴才”这个敏感的词汇,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人性中亘古不变的特性,一个“被动的老实人”身上依然弥存着的善良。正如托翁所言:“没有通过自己的生活认识的事物,这里面可能有些错误,甚至是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