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偏才怪才无缘推荐上北大》

标签:
记录转载北大中国教育文化 |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
曹林
近日,北大招生网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审合格名单。获得2010年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一共向北大推荐了90名学生,全部经过了北大校方的初审,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推荐学生中鲜有明显的偏才怪才,获得推荐的学生素质普遍比较全面,成绩优秀,竞赛获奖。这些学生,无论是走原先的保送制度,还是参加高考,上北大都绝不成问题。此前媒体就称“推荐已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现在回过头来看校长推荐制所引起的这场舆论争议,充分显现出这个社会的人格分裂和矛盾纠结。校长推荐制刚推出的时候,争议焦点指向的都是“校长推荐隐藏着巨大的腐败空间”,公众忧虑腐败的口水足以让推荐制胎死腹中。而众目睽睽下的推荐实践,证明了校长推荐实际很难发生腐败,舆论才恍然大悟:被北大忽悠了,原来改革是假,掐尖是真。于是迅速把批判矛头指向“掐尖”,质疑校长推荐的标准为何与高考评价标准又一次严重趋同,为何不推荐偏才怪才。
寄望校长推荐偏才怪才,本就是舆论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北大说过校长推荐是为给偏才怪才机会吗?根本没有,纯粹是舆论对校长推荐制一厢情愿的解读。其实北大给校长规定的推荐标准,已经隐含了对“偏才怪才”的否定。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最重要,有突出特长只是一个辅助标准;随后,学生不仅要过北大的面试关,还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按北大录取分数线降30分录取——偏才怪才根本通不过这层层关卡。正如有校长坦言,起码降100分录取,偏才怪才才有机会,否则根本通不过高考。
在制度整体岿然不动、高考改革渐而不进的情况下,寄望北大能单兵突进,在吸纳偏才怪才上有“不拘一格”的激进改革,这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的急躁,使我们赋予了校长推荐制过多的改革意义,妨碍了我们看到北大这一制度的真正所指:跟清华抢人,与清华所领衔的、排斥北大的五校联合自主招生抗衡。
寄望校长推荐偏才怪才,然后,更是舆论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期待。
此次鲜有校长推荐偏才怪才,舆论一片叹息和惊讶,可如果有几个校长推荐了偏才怪才,争议和质疑声估计会更大,校长推荐制会更被批得体无完肤。事实上,此次校长们所以都选择了推荐那些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既是在迎合北大设定的“掐尖”标准,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舆论的标准。“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一语中的,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许多校长都表达了这种“不敢选怪才偏才”的无奈。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们感到难以按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舆论汹涌的不信任,逼着校长们只能按分数—这个最能为公众所认可的标准去推荐学生,而放弃其他标准。
回想一下近段时间的舆论,自校长推荐制推出之后,对校长权力的怀疑就一刻没有中断过。校长们由于被赋予了推荐学生上北大这种巨大的权力,被架到了舆论质疑的烤架上,人们的眼睛都紧盯着那些获得推荐资质的校长身上,在潜意识中把校长们当成了一个个准备利用这个权力大搞腐败、大把收钱的人—当有人说校长推荐制就是为了给那些怪才、偏才一个上北大的机会时,立刻有人恶狠狠地反问:怎能推荐怪才和偏才,怪才偏才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的话还不留下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有几个校长敢冒着被舆论口水淹死的危险去推荐一个怪才?为了迎合舆论的口味,为了回避决策的风险,只敢遵守最传统、最没有争议、最不会惹事的那个标准:考试成绩。这是一个硬杠杠,谁成绩最好就推荐谁。你可以批评校长们不敢负责任,没有底气作出独立的选择并为这种选择承受压力—他们确实不敢。可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是舆论对他们的猜忌,不愿给校长推荐以基本的信任,心中始终保持着那种根深蒂固的对腐败的忧虑。
这种忧虑下,对偏才怪才只不过是叶公好龙式的爱好罢了。以喜好偏才怪才的姿态表达对正统教育的痛恨,一旦真正面对“要钱钟书还是要公平”的选择,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宣称“宁可放弃一万个钱钟书也要基本的公平”、“分数和应试即使很坏,但也是大家公平地承担”。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公众克服不了这种心理障碍,校长们当然也不能,中国教育更不能,于是校长推荐制必然就会有今天这个结果,这是自主招生在当下制度背景中无法逃脱的宿命。
也许等到明年、后年舆论对校长推荐的关注没如今这么多了,猜忌没这么强烈了,校长能真正地自主起来,偏才怪才才会获得一点儿被推荐机会。
偏才怪才是大学精神的一面镜子
1月24日《扬子晚报》报道,北京大学 招生办23日晚开始在其网站上对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表示,北大希望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选拔一批心怀天下、关心他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生。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详见本报今日A10版)
“不鼓励”不仅是忽视,更意味着遗忘和疏远:偏才怪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人才。著名学府还容不得偏才怪才,何况其他地方性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受到了可怕的否定。偌大的北京大学,容不下偏才怪才的这张课桌,它的兼容并蓄的传统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精神已流失很多。
大学之“大”,不在于园区博大、学生之多,而在于思想之“大”、胸怀之“大”,用包容意识,高瞻远瞩,求贤若渴的精神,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精英。实践证明,那些偏科的偏才怪才,确实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非凡才能,英文考了零分的闻一多被清华大学 破格,后成为著名诗人;数学成绩是零分的罗家伦被清华大学破格,后成为清华校长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清华毕业的季羡林数学考了4分、钱钟书数学考15。正是有了这些顶尖人物,他们所在行业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开拓性发展,北京大学所谓的“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显然难以服众。
由此,想到了在教育改革阵线激越勇进的南方科大,还没有取得招生权,就亮出了招收偏才怪才的鲜明旗帜、去行政化改革、教授治校、按照香港理工大学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人们关注南方科大,不仅是它的各项改革,而是在当今教育阵线,它的海阔天空、不拘一格的开拓精神,震撼了人们的头脑。如果说国内诸多大学还保留着一定的谨小慎微等传统遗风的话,南方科大就是踏着舞步、唱着改革歌谣走来的“教育侠客”,无拘无束,一路探索,无所畏惧。笔者不想将南方科大和北京大学进行对比,但是从教育胸怀、大学精神和勇于改革等方面,北京大学是不是有点落伍、保守呢?
偏才怪才是大学精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不足和“理念瑕疵”,照出了大学理念的胆小谨慎、裹足不前。不修正这一点,不抛却顾虑、打破俗套、摒弃成见,会有更多钱钟书们被“大棒封杀”,要想办成世界性大学,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难!
拒绝偏才的“实名推荐制”背离初衷
今年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与往年无多大变化,不是学校的“全才”,就是学生干部、体育尖子。北大当年力推校长推荐制,曾公开宣称过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行高考(微博)制度“一考定终身”之不足,以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补位。而今来看,仍是换汤不换药,继续为全国少数重点窗口学校中“能考、能跑、能说”的中学“全才”们再增加一份进北大的砝码而已。所以,北大招办的这名负责人的这番不招“偏才”的解释,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实则前后矛盾、漏点颇多。
根本原因在于,所谓窗口中学里的“全才”完全可以走正常高考渠道,我们的名牌大学完全没有必要再来画蛇添足,让他们进名校的保险系数再来一次大幅提高。事实上,当前包括“北约”“华约”等联盟高校自主招考在内,很多人将“通才”理解为“全才”了。现在社会上真正的全才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与生物的多样性是一个道理,否则物种会无竞争力而消失)。故以“全才”的要求去寻找人才,这种意识是带有偏见性的,当然也是不可能,最终结果可能是培养造就一批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