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像于坚的一点建议以及巨大的希望
(2008-10-12 11:04:59)
标签:
诗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对偶像于坚的一点建议以及巨大的希望
有朋友问什么是诗歌?关于这个老调重谈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不愿意说。所以我回答:于坚的<棕皮手记:诗如何在>,写的非常详细,你可以去读读。
无论对于坚的诗歌还是诗论,我都特别崇拜。老于也算是中国当代诗歌界的大师了,我想,他完全有可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下在活着诗人里,我就超级崇拜三个人:于坚,洛夫,北岛。尽管北岛的诗,我不怎么喜欢,但还是极为尊重崇拜的。有朋友对我的假设提出质问说:“中国的语言不具世界性,他估计没戏。”
我却想说:老于的语言具有世界性,他的东西很奇怪,西方人也非常的喜欢。我估计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关于怎么把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看他的随笔散记就知道他的朋友圈子很多洋鬼子,英文说的非常好。我在他的<暗盒笔记>里读到,他的一部诗集的法文翻译是一个位塞纳河边的老太太所翻译。而且在这本书里,于坚很多片段取自欧洲的一些场景,还有靠近云南的一些佛教国家的场景。这其中也似乎透露着某些讯息,西方艺术最先锋的集中地欧洲,或者说北欧和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的东方文化的聚集地,都是我们的于坚所喜欢所钟情的东西,其中是否有矛盾产生?而这两股完全不同的矛盾,是否已经被于坚化解通透了,我不知道。读他的东西,似乎并没有真正的“道法自然”。我是小辈,不能说大不敬的话,只能希望于坚可以在以后的文化苦旅中继续探索,引屈大夫在《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感觉于坚喜欢法国,荷兰,阿姆斯特丹这些地方。在我的知识认知范围,感觉北欧一带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都是最先锋最纯粹的。一些北欧的流行女歌手,更是全世界的焦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界希腊的奥运会主唱手,女歌手:比约克,就是冰岛的一位女歌手。试想,希腊是个什么概念?这片土地,可是地中海艺术的发源地,也几乎是欧洲的艺术发源地,他们的审美和艺术造诣是非常之高的。一界如此盛大的奥运会,而且是奥运带着上百年沧桑后回家的奥运盛世。他们不请自己国家的歌手主唱,请了冰岛的女歌手主唱,可想这位歌手的受欢迎度和知名度了。而且,对于艺术这样的开明和自由,这种民主自由的艺术氛围如果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他们请一个他国的艺术家歌唱本国奥运会的主题曲,肯定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她有这个实力。北欧一带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几乎是属于全世界最先锋最纯粹的一个展现。这就证明了我的观点:北欧一带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都是最先锋最纯粹的。冰岛属于北欧,本约克属于北欧,于坚特喜欢在北欧走动,老于喜欢去那里寻找东西方文化碰撞。这些联系起来,得出一个概念:于坚是完全有可能走向世界,闯出国门的大师级诗人。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首先,他必须抛开他过重的使命感,对中国诗歌背负在身的使命感。我们的老于他就像某个报刊所描绘的,他是一块稳扎在昆明翠湖边的大石头,像一个稳实不可抗争的"云南王"。但是,就是这些外像上王的气质,让他和他的"道法自然"有了本质的距离。所谓"道法自然",应该是纯粹合适在艺术和生活之间自然存在的,而这些对诗歌走向和趋势的使命感,让老于的诗歌有了一些过于沉重的压迫感,少了几分属于诗歌神性原始的轻灵和美感。这似乎和“道法自然”矛盾了。
最好的诗歌,应该是最纯粹的东西,不参杂任何俗世的杂质。如《诗经》里的最质朴纯真的男女间的萌动和爱慕。使命感虽然很难得,但是已经和最好的诗歌,即老于在他的《棕皮手记。诗如何在》里的立论:“最高的诗是存在之诗”,也起了矛盾。不过可以理解,正所谓: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矛盾正是出于某种情绪化的东西,比如于坚身上这种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试图拯救和发扬的使命感,本意非常值得尊重,但这些因素势必会极大的妨碍他的诗歌走向最高最纯粹的境界。有矛盾就有进步,特别是老于这样有作为的大诗人。相信不远的将来,会看到更优秀的高山仰止的于坚和于坚的诗歌形象。
说句题外话,我一个西安的好朋友和我说起,中国河北有个作家学者叫张中行,文章写的很好,有不少东西是会流传下去的。而这个作家是到了80岁以后才写出这些东西的,也从此开始被人发觉。接着想和偶像说句实诚话:老于,你现在也不小了,年近50开外,在你的天命之年,是否可以走出这个关口,从而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诗歌艺术大师,既希望于与斯。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养生的问题,在这里也谨祝愿你可以长命百岁,为了诗歌也为了我们这些爱戴你的粉丝。
以上,仅是一个热爱文学的文学青年对老于的一点拙见,也是出于对偶像拳拳的爱和希望。无论说的是否有道理,具是发自肺腑,万望于坚先生海涵。偶们都是云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