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弃大学,放弃教育,放逐生命

(2006-09-02 23:52:17)
分类: 占星.读书
当我的笔底油然、沛然地冒出这几句话并直觉这就是本文的题目时,我竟然有些吃惊,有些犹疑——放弃大学?放弃教育?放逐生命?是的!就是这样,这篇文章的指向就是如此——放弃大学!放弃教育!放逐生命!总是这样,先有文章后有题目,仿佛先有孩子,然后再给他取一个最合适的名字。这多少和先前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有些不一样。是为题记。

  听说某些学院经常有自主退学的大学生,听说好像去年竟然有人放弃了清华博士学位,听说最近有不少博士和硕士退学,听说这两年博、硕士自杀人数有攀升之势。听说这一切还都是真的。还听说有人为此大惑不解撰文质问曰:“放弃大学、放弃生命,请给个理”由云云。

   多少对大学教育现状了解一点儿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冰山的一角。看看老师,有多少是在真正地钻研学问,有多少是在诚心地教导学生。在很多学子眼里,大学就是由你玩儿四年,就是混日子、等文凭,最后有些人因此拿不到学位,但他们似乎满不在乎,只要有毕业证就行。而只要你进了我们的大学,想不毕业还真不容易。可见,很多学生虽然没有身体力行地为自己制造放弃大学之名,但是,他们却在内心里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放弃大学之实。

   其实,这不难理解。这大概说明已经有很多人觉察到当前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无谓、无奈和无能。故此,放弃了大学,放弃了教育。大概也可以说明我们那些在学校教育中熏习了多年的人觉察到了现世生存的无谓、无奈和无能。故此,放弃了教育乃至放弃了生命。不管怎样,这一次的放弃在我看来乃是一次生命的诗意放逐,他们真正地使用了一次自己的大脑。

   那个写文章质疑放弃的朋友,也许可以看作是现代生活麻木群体的一位独醒的代表。

   教育,本来是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的手段。所谓文化,按照利奥塔的解释乃是人“倾听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处境的呼唤和作出反应的实践”。根本处境比如:出生、死亡、爱情、工作、生孩子、被实体化、衰老、言谈等等。那么,所谓教育就应该起码是设法使学生学会拂去自我身心上或厚或薄的尘埃,倾听根本处境的呼唤并能够作出属于自我的本真的回应。或者说能够创造一种个性化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一种合理的美的文化。这是一种能力。但是,现在似乎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关注并且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而今的学校只不过是一家工厂,一架机器。他们从根本上是漠视所谓人的根本处境的呼唤的。教育不过是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而已,招生、军训、上课、考试、毕业、就业。教师只不过是工人,学生只不过是产品,工人所关注的只不过是产品的外在型号、规格、成色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内在同一的架构、反应机制等等。于是,我们看到在社会中、在教育中,文化与我们基本是隔绝的。“符号与意义、活动与文化、生活与知性是分离的。对根本处境的反应位于这条分界线的一边;人们却在另一边寻求这些处境的意义和答案。”(利奥塔)于是,我们在社会中,在教育中,在学生身上就会看到这么一条裂缝,巨大的裂缝——现时的所学和生命的所需之间的差异、撕扯而成的裂缝,这最终使得学生分化成两类——老老实实俯首甘心成为社会机器零件的人和游游移移恍惚暧昧四处游荡混日子的诗人。
   惜乎,人终究不是机器。当每个人置身于日常生活的根本处境时,当他们聆听到来自他们生命内部最本真的呼唤时,当他们面对生命生存最掷地有声的意义追问和终极关爱期待时,他们茫然了。因为,在他们的教育中没有这一课,没有能够给予他答案,除非有人引导他、教会他自己给予自己。尤其是当这些孩子们步入他们的青春期时,这个能力的养成显得尤其重要。惜乎,没有,至少目前的大学教育、教授们没有这项职能。所以,老师们抱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能力越来越低、生命越来越脆弱以及学生们的退学、厌学、自杀等等,就不应该完全归咎于学生。套用利奥塔的话说:“这么多的学生没能得到他们的学位,把这归罪于他们缺乏财力,或者归罪于他们能力的退步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退学的原因是有这样才说的通:即人类通过他们自身所问的问题,与人文学科对这些问题所提供的答案之间的不符合制造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状况。”
  当这种教育和文化之间的矛盾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当我们又实在无力在短时间内去扭转这种状况的时候,而我们又不甘心去适应教育做成社会机器所需要的零件时,我们便只有放弃大学,放弃教育,放逐生命,仅从内心也好,身体力行也罢,这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然而,放弃大学,放弃教育不等于放弃生活,放弃文化。放逐生命也绝不等于就是放弃生命,放弃生存。毕竟人是个什么,人能成个什么,根本上还是由自己决定和规定的。

   司空曙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闲闲四句,对于人生的启迪也是深可玩味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网虫
后一篇:稼轩漫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