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正走在大路上

(2006-12-11 13:17:29)
分类: 路上风月
在我和朋友的词典里,风景不意味着就非得是美景,它是虚的也是实的:垃圾场,铁路桥,迷路,绕很多的弯路,很冷清的路段,很崎岖的路面,很肮脏的路边,饿,渴,乏,孤独,犹豫,胆怯,可以发散得无边无际的虚无缥缈的胡想遐想……这都是“风景”,我相信,这些风景一定都深藏在朋友的记忆里,成了他自己时不时端出来让自己慢慢咀嚼慢慢享受的精神美食。
 
一位朋友,在今年最炎热那几天的某个炎热午后,又一次开始了“行走”——是那种与词语本意一致的“行走”——走路,走很远很远的路,用双脚。他的出发地,是北京的东三环,他的终点站,是北六环边的北京郊区昌平。出三环,过四环,沿着城铁线,斜斜地穿过北五环,一路向北、向北,这段里程,约为25公里。6小时后,“孤身走我路”的他完成了这次行走。
 
这不是这位朋友的第一次“我的长征”。
 
上世纪的最后十多年,京城地理格局“摊大饼式”扩张,二环、三环、四环……环路一条条修了下来,朋友的“行走”也随之逐步深入。1995年,也是夏天,朋友每次走上两三个小时,断断续续搭进半月时间,走完了整圈三环路,约50公里。
 
朋友的每一段行走,目的地随意,但今次的终点站,一定就是下次的出发地。来和去,完全靠公交车。朋友说,只有摇晃在拥挤嘈杂的公交车里,即将开始的或者刚刚结束的那段路,才更像纯粹意义上的走路。
 
不要以为我的这位朋友是体育迷“暴走族”“自虐狂”什么的,跟这些一点都不沾边,他就是一普通不过的上班族。你也许会说,他这是搞“行为艺术”呢吧,但那是你的理解,却不是他的本意,他周边的大多数人,至今压根不知道他的这些“长征史”。
 
他走路,仅仅因为他喜欢,还因为,他好奇。他的每一次走,从不事先做过多设想,就是随意地走,随意地看,随意地停。当然,大概正因为这分随意,那些陌生地,陌生环境,途中的意外和插曲,才让他领略到了新鲜。比如,京城东三环十里河旁当年的垃圾场,不实地走,就看不到。再比如,住在傻大傻大的北京城,久居京城北部的人如果说不知南城什么样这该是句大实话,朋友的系列“行走”开始前,很少往前门以南的方向去,走了也看了,他知道了,原来自己住了半辈子的这座城市,北边和南边真的大不同。再比如迷路,朋友到了南三环就转了向,没关系,那就胡走吧。他的很多次行走,在迷路中结束,又从迷路的地方开始。
 
在那些个烈日灼身的高温午后,在很多人躲在遮阳伞下喝着冰啤吞着冰淇淋还狂冒汗还嫌生活烦闷没劲的日子里,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迫力,没想跟谁赌气较劲,仅仅就是因为自己想走了,然后就迈开腿,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出一公里又一公里。这样的举止,体力之外,还需要勇气和毅力,但这就够了吗?好像不是。
 
好像还需要一分不同寻常的心思。你会说,这分心思,大概就是浪漫吧,要不,就属于“吃饱了撑着的”。你愿意这么想也行,我倒觉得不一定,它不一定就真够得上是浪漫,它也许就是一种突发奇想。
 
很多时候,突发奇想,就是我们自己带自己玩,教自己玩。朋友的走路就是如此。走三环那年,有次他专门去乘坐了“特3”,一种当时新上路的双层巴士,他还特意跑到巴士的二层去坐了一会儿,多新鲜啊多好玩啊,他觉得。十多年后,50多岁的他说起这事,还开心得像孩子,至今他就坐了那么一次“带楼上”的双层巴士,为此,他庆幸他那次的突发奇想。
 
不过,“突发奇想”,更多时候属于那些爱用“第三只眼睛”去悄悄地看周遭的人。在这类人眼里,“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而他们更愿意“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朋友大概就是这类人。不过,在他的那些很低调很自我的走路过程里,我相信,他一定看到了很多人没看过甚至是这辈子都不再有机会看的风景。在我和朋友的词典里,风景不意味着就非得是美景,它是虚的也是实的:垃圾场,铁路桥,迷路,绕很多的弯路,很冷清的路段,很崎岖的路面,很肮脏的路边,饿,渴,乏,孤独,犹豫,胆怯,可以发散得无边无际的虚无缥缈的胡想遐想……这都是“风景”,我相信,这些风景一定都深藏在朋友的记忆里,成了他自己时不时端出来让自己慢慢咀嚼慢慢享受的精神美食。【发表于2006年12月8日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世说新旅》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