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带你去触摸一种未来生活方式

(2006-09-01 16:10:41)
分类: 个别旧闻
(2002/10/16)
      坐,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提起坐具,大多数人会马上想到椅子、凳子、沙发等常用坐具。坐和坐具,似乎不是什么稀奇事物。但是眼下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热展的一个名为“为坐而设计”的实物展览,却让观赏者体会“坐”的无限意味。
     一个梯形造型、白色与绿色相间的空心格子,坐者可以随意靠坐在其中任意一个台阶上,作品的名字正是《坐由你来决定》;一个叫《随地而坐》的作品,则是一块可以系围在胯部和臀部的垫子,据说“耐磨且透气”;一捆材质像稻草又像藤条的东西斜斜依偎在两根造型简约的金属腿上,突出对自然、绿色环保的追求;把竹藤做成可爱的一只“爬行昆虫”,而“昆虫”的身躯,却是一个极佳的储物空间……此外,《墙椅》、《纸椅》、《网椅》、《瓢虫椅》、《纸板椅》、《透明椅》……40件形态各异、材质不一的展品,充满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即便是一把看似简单的椅子,也完全迥异于我们日常印象中那些造型千篇一律的椅子,而是充满了“设计的痕迹”。而更多“概念性”作品,则为人们展现着各种方式和可能的“坐”,设计者在此向观赏者强烈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让“坐”成为一种随时随地的休息行为!徜徉在这个坐具的“海洋”里,脑海里能够联想到的,也全是“奇妙、情调”一类的美丽词藻。
     “为坐而设计”的策展人兼指导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江黎称,举办实物展的目的之一是,“让当今的人们对自己坐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一次思考和探究。”因为,“人从何时产生坐姿,何时有了坐的器具,坐具何时成为表示宗教、地位、文化的象征,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人为什么要“坐”、在怎样的环境中“坐”、“坐”了以后会怎样?诸如此类看似多余的问题,正是这个实物展试图收获的思考和创意。江黎说,作品展的设计者要做到的,不仅是给“坐”的人和物之间提供吻合功能需求的设想,还要为这些看起来为纯物质的坐具和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当然,这种沟通,是精神层面上的。
     “为坐而设计”作品展,其实是正在举行的“新资源·2002设计节”的活动之一。持续至本月26日的设计节活动,汇聚了国内外50余所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近百名各艺术及设计学科专家名师,8场内容、角度不同的专业性展演及6场学术论坛活动,把眼下的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变得色彩纷呈、分外热闹。
     关于这个以“新资源”为主题的设计节,一个听来略显晦涩的说法是“对全球化经济与多元化文化发展时代下一种新创作资源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一种新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实际上,这句话要传达的主张十分旗帜鲜明:在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创造中,“设计就是一种智力资源!”
      因此,涉及建筑、室内、家具、首饰、摄影、服装、广告、平面等领域的展演,就是从不同角度让观者在视觉上感受“设计”这种“新资源”的概念和魅力。“极限穿戴”国际首饰艺术展,由分别来自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的5位首饰艺术家,以其“跨越艺术、手工和设计的边界”的作品,引领观者去“寻求一个新的视觉空间”;以“现实的背后”为主题的西班牙当代摄影展,强调摄影家敏锐独特的观察视角;英国设计名校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展”和“建筑设计展”则突出鼓励创造性的设计教育思路……
     “‘设计’说起来根本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的艺术活动。设计行为几乎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设计就是一种文化!“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贾京楠老师说。贾老师举例,“你脸上的眼镜,身上的衣服,手里拎着的背包,你给家里买回一幅挂历、一套碗筷,你心里想:‘这些东西都要符合我自己的欣赏品位、体现我自己的审美,让人觉得我是有文化修养的。’实现这些愿望,全有赖于设计。”
     拥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曾经有过特色鲜明的设计文化,历朝历代涌现出各种设计、制作精美的家具、日用品等等,就是这种深厚的设计文化的结晶。“就拿明式家具来说,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人性化设计。它一直被国际收藏界视为收藏精品,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典例!”贾京楠说。
     但这种底蕴深厚的设计文化在近代却逐步衰微。取而代之是比比皆是的“缺乏设计”现象。“对‘要不要设计’的理解,走向了两个极端。”江黎老师说。比如日用品,要么随意让其普通、不起眼,价廉就行;要么就是当“工艺品”理解,立马归类到“观赏范畴”而非‘使用范畴’,造就了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从而使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根本无从谈“设计”二字。比如生产一个箱子,往往只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结构问题就完事,至于箱子的形象、造型要传递出的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压根没有。
“同样,设计还应该与同时代文化艺术同步发展、不断更新。但是,中国很多领域的设计没有体现这种进步。”一个简单例子就是日用陶瓷。目前国内沿用的日用瓷,大多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器型和纹样;而在国际上,这方面的设计潮流,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工业文化”的设计现象。
     江黎说,“总体上,国内现阶段的设计文化,跟一些西方国家比,差距真的很大。”就拿家具实物展为例。60年代日本就有家具实物设计在国际获奖,八九十年代江黎在日本经常参观到大量家具实物展,意大利米兰的家具实物展也年年举办。可是,国内的家具实物展,除了1998年中央美院搞过的《椅子展》外,这回才是第二次。各地的所谓家具设计展、设计赛,大多都是交平面设计图了事——“但实际上,所谓设计,应该包括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对设计师而言,从‘诞生创意’到‘实现创意’的这一过程,正是其设计能力的体现。但这一点恰恰是国内设计师所普遍欠缺的。国内设计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正在此!”江黎说。
     造成中国设计文化的新一轮落后,除了西方现代化设计理念进入国内稍晚外,最主要的原因,江黎认为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她说,国外的设计师在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一个产品的创意到最终出炉起决定性作用。但反观国内,设计师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种“摆设”。同时,很多设计艺术教学也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低下。凡此种种,制约了中国设计文化的提升。
     不过,以“设计”为代表的实用美术学科门类,正在逐步扩展着它的“势力”。眼下一些地方纷纷开设的视觉艺术专业,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设计艺术”的另一种表述。这种视觉艺术,是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实践的提升,包括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各种视觉方面的内容:如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时装设计、形象设计,摄影,摄像和数码艺术等。或许是受这股汹涌澎湃的“设计热”所推,像中央美术学院,也由原来传统的纯美术院校发展转化成“实用美术与传统美术并举”的办学方向。成立才7年的设计系,在今年10月干脆挂牌成立设计学院,下设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摄影与数码媒体等多个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贾京楠老师还透露,实用美术“膨胀”趋势,不独在中国,在国际艺术界上,同样如此。
      而专家同时也欣喜地指出,就在我们身边,设计的“身影”一天天活跃在众多的角落。事实上,我们手边那些造型可爱的小玩艺,像电话机、烟灰缸、包装袋、小钱包等等,“设计痕迹”处处闪现,那种让人倍感亲切的“可触摸感”,正是现代设计理念追求的“人性化设计”。其间隐含的人文关怀,给平淡生活增添的是一份快乐和光彩。
     江黎说,实际上,“设计”就是这样一件事:它要表现的,是一些时尚感浓烈的、属于未来的东西。设计师要做的事,就是描绘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以那些有着生动灵魂的、充满新锐的创意,引领我们去触摸、去追求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