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断巴丹吉林

(2006-09-03 11:38:48)
分类: 路上风月
6月,一支科考队意气风发地走进巴丹吉林,企图揭开这一“世界高大沙山群分布最为密集”沙漠的真面目,破解这片处女地的三大悬念。然而,探险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人与自然严重的对立过程中,他们被迫退缩了。
 
裸体骆驼像小恐龙
 
初夏该是骆驼褪毛的时节,科考队因故比约定时间迟了一天到达骆驼放养点,驼工们一等再等,终于在队伍到达骆驼放养点之前的一个钟头,把所有骆驼的毛全剃了个精光。
 
队员们多来自城市,每个人心中都百遍千遍地想像过此次将陪伴自个儿半月的坐骑?金黄色的驼毛,柔软温顺,泛着金子般的光泽。一旦骑累了,背靠驼峰小憩片刻该有多惬意!
 
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裸体骆驼”皮色灰黑,高高的个头,长长的脖子,想像中高高耸立着的双峰几乎见不着,只有两团小小的肉羞答答地耷拉在一侧———驼工老大向大家“普及常识”说,“真正的高峰驼极少,只有在很少的地方才有高峰品种”。而这些骆驼属于野生放养的,大多瘦骨嶙峋,远远看去,与恐龙无异,面目有些狰狞。这让所有从未骑过骆驼的人心生畏惧。队员田利平惊呼:“天哪!咱们是来到《侏罗纪公园》了吧!”
 
骆驼惊了
 
初上骆驼的惊恐,在之后的行进中被证明为小菜一碟,考验皮肉的是“骑”。穿越首次遇挫,就发生骆驼身上。
 
3日傍晚7点半,科考队向巴丹吉林进发。走了不到十分钟,一头骆驼就闹起别扭来,一阵狂颠,将一米八的大个子队员欧灿生生从驼背上甩了下来,右胯骨及右臂轻度挫伤。
 
大约进入沙漠3公里,走在队伍后边的一头驮运物品的骆驼突然间狂奔起来,同时胡乱挣扎着,背上的物品一下子被掀掉。原来安静行走的驼队瞬间乱了方寸,40多峰骆驼发出了令人恐怖的号叫,接着狂扭身躯,一心要把身上的一切物件甩掉,随之向四处逃窜。
 
原本就不熟悉骆驼的队员惊慌失措,有人大声惊叫“勒住缰绳别撒手”。走在队伍中后部的队员,已来不及有什么从容反应,有的不顾一切从骆驼身上跳下来,有的拼命拽缰绳却仍然被无情抛下。张海龙被甩在地上后,右臂动不了了,坐在地上半天没吭声。随队大夫眼见坐骑直奔驮货队伍而去,惟恐被狂奔的大骆驼踩伤,选择了主动跳向一旁白刺(一种沙漠植物)杂生的大土包,双手多处被刺伤。
 
11峰骆驼跑散,天色已暗,队员们惊魂未定,只得就地宿营。半夜,突起大风,气温骤降,寒意逼人。由于大部分物品被甩落在沙漠中,其中有三个睡袋不知去向,领队聂少勇等三人蜷缩度过了不眠的沙漠第一夜。
 
66岁的驼工魏同新说,他一辈子头一回见到骆驼如此发惊,以往骆驼发惊只是在把人和货物掀翻后就站在原地不动了,而这次不知怎么的四散逃窜。他说,这可能与现在已经极少使用驼队来拉运货物、这些平时放养的骆驼对人十分陌生、加之骆驼刚被剪去绒毛有关。
 
6月5日是我们跟骆驼配合最好的一天。6个钟头内,人人领教“如坐针毡”的真实含意。猴子进化成人后的那点“后遗症”———尾骨部位在30公里行程中饱受摧残,驼背上“度分如时”,不断有人叫嚷着要下来步行。但在驼队集体,前进就是使命。不能率性而为,因为很多的路,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人的双脚怎抵得上“沙漠之舟”?一旦落到队伍后头,那就是拖大伙儿的后腿。
 
远方是一柱柱正升腾而起的“龙卷风”,假装轻松放眼望去嘴里还惊叹几声。下午4点,远处出现用梭梭树枝搭起的羊圈,见到人家了!大家一阵狂喜,等不及驼工过来搀扶,便从高高的驼背上手脚并用地滑下,6小时颠簸,双腿早已发软,一下子摔倒在地。
 
男人用上了卫生巾
 
走前,沙漠专家就告诫我们,骑骆驼行路,屁股绝对要磨烂,痛至五六天之后,尾骨部分的伤口才能结痂愈合。这样的折磨无论男女无论肥瘦,概莫能免。
 
出发前晚,主管后勤的小吕拎着一大麻袋,挨屋乱串,神色诡秘。一进房间,猛地抽出两包卫生巾直往队员手里塞,如此意外的“礼物”让人半晌没反应过来。小吕已直奔隔壁男队员宿舍,随即传来阵阵暴笑声。串进某屋,几位男士正对着每人床上的卫生巾狂笑。小吕正色道:专为骑骆驼而备,必须携带。于是,这种女士用品随队启程,成为寂寞之旅的“谈资”。
 
3日傍晚,3公里的行程就将不少队员的尾骨部位磨烂了,就是没人吭声,都忍着。5日,6小时的骆驼行程后,队员李文举、张海龙忍着剧痛“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刚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今天起将开始使用女士专用品。”
 
兰州媒体翌日刊出的稿子里,将此批人等调侃为“中国首批使用卫生巾的杰出男士”。
 
烈日难耐
 
这个季节的沙漠,早晨5点多天大亮,晚上9点太阳才落山,这期间约有10多小时酷热难耐。上午8时气温就蹿至摄氏35度左右,午后气温一直徘徊在四五十度上下,可谓烈日灼身。9点半,温度计放到地上,5分钟后,表针在摄氏47度的部位还直往上蹿。
 
湛蓝的晴空看似万里无云,可骄阳下却是大风裹着沙土吹打着每一处,帐篷里也不能幸免。队员郝磊夹着笔记本电脑进了帐篷,为了那“宝贝”,一件衣服从头到脚连同电脑蒙了个严严实实,从外面看去,一副面壁思过的可怜相。正是上午10点多,温度计在帐篷里跳到摄氏42度。不到一支烟功夫,他大汗淋漓逃了出来。
 
帐篷里热得实在没法呆下去,之前小腿就被骆驼踢出一道血口子的史哲照样闲不下来,弄来几把铁锹,对着滚烫的沙地开挖,慢慢地一些略显湿润的沙子被挖出,再慢慢现出近一米深的坑,几个人纷纷将膝盖以下部位埋了进去,脸上作“爽极了”陶醉状,美其名曰“沙浴”。
 
远方依稀可见一点点绿色!几棵矮小的梭梭树,烈日下残枝败叶交错着织出小片阴影,众人大喜:哪怕只能让脑袋部分躲到阴影里也能凉快一会儿啊。别高兴得太早!你喜欢凉快,动物“解决内急”也得趁阴凉地儿呀!但见一团团大大小小的驼粪早已在此“跑马圈地”了,驼粪在烈日下和呼啸而过的风沙中早已风干。男士们谁还理会这么多,一侧身躺下,帽子一遮,世事不理。
 
遭遇沙暴
 
5日傍晚,牧民乌拉家门口一派欢快景象。长时间跋涉后的队员疲惫不堪,高价买下的那只肥羊,正在屋外的土锅上焖煮着,想像着焖羊肉逼人的香气,屋外空地上搭帐篷的繁琐过程也显得不像往日那样乏味。
 
5点许,风突然有些变急,风力开始变大。大家加快了手下的动作,都没怎么在意。但见远方西北角适才还湛蓝湛蓝的天开始变色,好似裂开了一道口子,出现一道土红色的“幕”,旋即迅速变大成一堵暗红色的“墙”,目视高度有数百米,自西北方向快速向我们扑来。瞬间,黄沙漫天,能见度不及百米。沙子从天而降,打在队员身上和行李包上噼啪作响,驼队骆驼全部自动趴卧。
 
众人被领队轰赶着爬进帐篷。沉重的行李早已压着帐篷的四角,人们个个像一个“大”字型仰躺着,身体死压住帐篷,帐篷在狂风暴沙中显得轻如鸿毛,似乎随时都欲逆风飞扬。头顶正对帐篷的镂空纱窗,能看到小片四方的天,已完全变成灰黑色,沙子顺着纱窗和帐篷门缝毫不留情紧追而入,连人带行李给作了一次“沙浴”。不断有人隔“篷”喊话:“顶住!可别被沙暴卷走了。”
 
沙暴持续近两个小时,随后一场裹着泥土的倾盆大雨将众人困在两间狭窄的土屋里。气温骤降,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声雨声。
 
背景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地跨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属甘肃,仅东部一小部分属宁夏,在自然地带上恰处内蒙阿拉善荒漠的中心,极为干旱。它是我国第三大沙漠,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高大沙山群分布最为密集的沙漠,最高沙山有四五百米。
 
三大悬念
 
★“金字塔”如何形成
 
巴丹吉林的特征就是高大沙山密集分布,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8%,主要集中在沙漠中部,一般高200~300米,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大复合型“金字塔”沙丘群,高达四五百米,堪称世界之最。但沙山成因一直是个谜,学术界争议颇多,至今无定论。
 
解开“金字塔”之谜有何现实意义?了解了沙漠成因,可以进行生态恢复,通过这种研究找到解决沙漠化问题的钥匙。而这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西北地区的意义不可估量。
 
据考古分析,在数十万年前,巴丹吉林是一片美丽绿洲。后来由于地质运动及气候变迁,这里的河流逐渐干涸,在距今不到10万年时,出现沙漠。
 
★144个湖泊还剩几个
 
1958年,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第一次普查。根据当时航拍的照片,发现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大沙山群地区,有144个湖泊。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北部及西部分布较少,由于强烈蒸发,湖泊累积盐分,矿化度高,多为盐水,不能饮用灌溉。
 
这些湖泊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存在吗?如果有,还剩几个?这些问题搞清后,可以了解目前气候环境变迁对巴丹吉林下一步的影响。
 
★有古人类活动遗迹吗
 
在巴丹吉林沙漠四周,已经发现了不少历代文物。沙漠专家认为,巴丹吉林四周以前有很好的植被,目前沙化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这些植被在近几十年被砍伐,而在周边自古以来一直有人居住。既然沙漠中有那么多湖泊,说明沙漠中也有适合人生活的地方,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
 
现况
 
巴丹吉林的周边环境眼见着正在加速恶化,沙漠边缘大片梭梭林已经枯死,地下水位不断降低。最新的巴丹吉林沙漠面积测算表明,40年间,沙漠面积增长了近1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在目前全国8大沙漠中研究程度最低。
 
(感谢:中科院寒区旱区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杨根生、刘连友)
(2000-0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