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实用到浪漫——我眼里的俄、波、德、法汽车

(2007-08-27 20:45:05)
标签:

汽车

拉达

菲亚特

华沙

旅游

分类: 亚欧大陆纪行
中法纪行文字7篇。2004·8·22-9·20,北京-巴黎,车队,横穿亚欧大陆。
(中法文化之旅纪行七     2004/09/19写于巴黎)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人迹稀少的公路,到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车流,不会说话的汽车,在我这名过客看来,却能不露声色地从某个角度折射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准,乃至一个民族的秉性和生存心迹。
 
西伯利亚:伏尔加、拉达、乌兹吉普“三分天下”
在西伯利亚地区,完全可以用“恣意驰骋”、“日行千(公)里”来形容此次北京吉普杯中法文化之旅车队的前进速度。因为,这些地区的公路,大多数时候人迹罕见,路面开阔,偶有车辆驶过,多会三五成群结队而行,少有单车匹马“驰骋疆场”的。
 
车少,使得刚刚踏上西伯利亚土地时,走了半天,我都不清楚这里跑的是什么样的车型。慢慢地,途经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远东小镇图伦、远东工业重镇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远东最大城市新西伯利亚、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地鄂木茨克、世界最大油田秋明、亚欧分界线叶卡捷林堡市、喀山,十来天下来,慢慢看出门道——奔跑在西伯利亚的汽车,似乎由“三大家族”瓜分天下:伏尔加、拉达、乌兹吉普。而同样有名的“莫斯科人”,却难得一见。
 
事实上,作为前超级大国,俄罗斯的重工业名闻世界,比如,我们路过的很多远东城市,都是重工业重镇:伊尔库茨克,“苏30”战斗机、“图27”轰炸机在此组装生产;列宁故乡、千年古城喀山,“伊尔”飞机在此生产,不少著名的汽车品牌更出自这里,如以卡车系列为主的卡玛斯汽车,以及中国人很熟悉的拉达汽车,均在此地设厂。
 
提起伏尔加、拉达,中国人不会陌生。伏尔加扁平的前鼻后厢,尽管谈不上丝毫美感,但在上世纪的好几十年里,在我们国内,还是权力、阶层的某种象征。但是,很多老款伏尔加或许座位敞阔,但并不那么吻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坐起来并不舒服,加之没有空调配置,或许在俄罗斯这个一年有半年阴冷的国度很对当地人胃口,但出了这个高纬度国度,伏尔加的风光似“过往矣”。拉达的情况大抵如此。
 
我一直想找机会问问当地人,缘何对伏尔加和拉达如此钟情——是本国车型选择余地不多所致,还是这几种车的皮实和看似无奇的外表,吻合俄罗斯人的口味,但一直在疯狂赶路,始终逮不着机会问地陪。
 
相对之下,“乌兹”吉普对一些人而言,或许陌生了点。这是一种底座很高的越野车,车的厢体看起来很像一个四四方方的屋子,在路上跑起来,就像一个快速移动的四方屋子,很多时候看着它,我都忍不住想:“屋子(乌兹)”名副其实。
 
只有进入莫斯科,一些好车的身影才渐渐在视野里多了起来,比如凌志吉普、尼桑“途乐”吉普、奔驰、宝马、林肯等。
 
但令人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境内车型的单调,而是俄罗斯人“汽车上的风景”——很多时候,见到一辆六七成新的拉达,或者伏尔加,就少不了见到有大包小裹好几个装得鼓鼓囊囊的大布包颠簸在高高的车顶上,布包捆绑得不是很讲究,看得出,不是什么珍贵物什,像货物又像杂物。这让人觉得,很多俄罗斯人似乎永远都在搬家,或者从事货运工作似的。
 
15天的俄罗斯之行,一个感觉,车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似乎没被作为所谓身份、财富的象征,而是相当务实的一个交通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在经济发展并不很好的远东,这反映的,或许是西伯利亚人求实的生活态度。
  
五颜六色的小126P令华沙变得生动
进入处于东西欧“夹缝”的波兰,开始感受到一丝西欧汽车文化的气息了。在街头,随意一看,很容易发现,奔驰、斯柯达与大众合作后推出的三厢车型,构成了出租车的主体。而斯柯达、菲亚特、雷诺、标致出的一些漂亮新款车,随处可见。
 
而最让我倍感亲切是,长得像只大拖鞋的两门菲亚特126P,风驰电掣在华沙街头。——很多年前,我家最早一辆汽车,就是这个小家伙,两缸发动机,不像一般车那样放置于前部,而置放在后厢,一到夏天,必须敞开后备厢门放热气,否则就容易在路边歇菜罢工。
 
如今,在车型档次攀比成风的中国国内,穷人车“126P”几乎已绝迹。可是,在波兰,在华沙,小巧的126处处彰显着我行我素的个性。
 
就在夜里进入华沙和翌日离开华沙的短短时间内,在市区,在郊外,在赶赴柏林的公路服务区,红色、蓝色、黄色、白色、灰色、绿色……颜色各异的126P接二连三进入我们的视野。 126P,在这里不再是负载“阶层”、“贫富”的符号,它只管按照波兰人随心所欲的个性,奔跑在波兰这一东西欧分水岭的特殊地域上。
 
德法:汽车风景不分“血统贵贱”
跟俄罗斯相对单调些的车种相比,德国和法国地盘上的汽车,风格迥异个性张扬得让过客恨不得多长几只眼睛。从大奔驰、宝马到雷诺、标致、雪铁龙,到小巧有如卡通玩具的SMART、KA、奔驰A160/170/190……国内见过没见过的车型车种,在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德国的街头,几乎都能找得到,遇到红灯,一条马路从头到尾,排队的车长相少有重样。这种繁荣昌盛、让人眼花缭乱的汽车风景,即便是德国边境小城亚琛,也不例外。
 
不过,在国内被一些人视若至宝的奔驰宝马,在这两个国家随街可见满眼都是,久了,我反而生发“审美疲劳”。倒是各色各样的两厢车如西亚特(西班牙产)、菲亚特、OPEL、POLO等,占据街头巷尾车队的“半壁江山”,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两厢车,造型玲珑别致,且掉头灵活、停车省地。两厢车构成的“风景”,跟国人一贯推崇三厢车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照。
 
德国人也拿车运货。但跟俄罗斯人大包小裹车顶上颤悠悠相比,德国人汽车顶上的“风景”,有着质的区别:运自行车;运十几二十辆未上牌新车;运私人滑艇——估计主人家是要赴外度假去了;还有运直升飞机的——我们亲眼看见一架标有瑞士红十字架的黄色小飞机,庞然大物般“走”在我们车队的右侧。
 
令我们快笑喷的是运狗——一辆带斗三轮摩托,主人墨镜蒙眼,一副猛男打扮,右边车斗里,一只有着褐色皮毛的小狗,头上严严实实扎紧黄底褐色斑点的头巾,头巾与皮毛色彩搭配和谐,狗脸上竟是一副跟主人的墨镜相配的大墨镜,这让狗脸在烈日暴晒下透着无畏与“酷”,摩托从我们身边驰过,但见人与狗悠然自得。
 
在德、法走马观花,如果要说对德法两国汽车的不同感觉,我印象最强烈是——相形之下,跑在法国街头的汽车,较之德国,新旧成色上似乎乱了一点点,素质档次上似乎低了一点点,车型品牌上似乎单调了一点点,其本土的标致、雪铁龙、雷诺,似乎更被法国人青睐。而一贯被人们口诛笔伐为“刻板”的德国人,似乎对爱车更鼓励百花齐放,更追求个性彰显,而不论该车的“出身血统”或“国籍”,对此,我宁愿理解为——这是内敛严谨的德国人对激情的另一种诠释与宣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