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8)
9月28日,四卷大型画集《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在京首发。厚厚四大本画集,散发着一股幽幽墨香,捧起来沉甸甸的,和它们的主人那一头白发和那张已长有老年斑的脸颊一起出现时,在安静典雅的发布现场立时构成一种鲜明对比——厚重的画册无声诠释着这位84岁老人孱弱身躯内蕴藏的激情与力量。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生于1919年7月。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公派留学法国。1950年历经艰辛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顾问。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出版《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绘画的形式美》、《风筝不断线》等。其油画《长江三峡》、《水田》、水墨画《南岳青松》等脍炙人口。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我国文化部首次为一个在世的中国画家举行大型个人画展,此人正是吴冠中;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院终身通讯院士——这是该学院第一次将此荣誉授予一个中国人。吴冠中的艺术,被公认为“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由三联书店和北京和平艺苑联合推出,其出版历时两载,该套画册主编杨晔将之理解为“试图展现这一‘20世纪中国艺术奇迹’的多个侧面。能经手这件事,是我和相关人们的一种深刻的幸福。”
画集收集了吴冠中亲选的500余幅油画、水墨、速写和水彩精品,大部分配有吴冠中亲自撰写或由其口述、主编整理的图说。画集分四册,以年代划分为:70年代精选作品、80年代精选作品、90年代精选作品(上)、90年代精选作品(下),是吴冠中迄今最为完整的个人艺术作品“专集”。
“我不愿意起名‘全集’。全不了!那样收集起来很费劲,工程很大。有价值的‘全’,当然可以;没价值的‘全’,没用!还是实事求是叫‘专集’最好!”吴冠中寥寥数语,照样透着他一贯的求实,一贯的倔犟。
画集取名“生命的风景”,源于吴冠中5年前的一部自传体文集的书名。吴冠中说,“在艺术上,扪心自问,我是全身心投入的。人一路走来,阅遍风景万物,看风景等于看我自己的生命。用‘生命的风景’概括我的一生,很恰当。因为,我绘画,就是想把生命中的一道道风景,一一展现给大家看。”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画册的序言作者,不是艺术界同道,而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这也是冠中先生颇为另类的想法。他说,“众多好朋友,自然也会将序言写得很好。但都是搞艺术的,情感和专业距离太近,怎么写都会不由自主地写些过好的话夸我。李政道教授不同,一来他是科学家,客观、严谨是他的风格。在学术上他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二来他不是我的老朋友,不会不由自主写些与友情相关的过奖之词。”
吴冠中与李政道彼此间这种惺惺相惜,缘于1987年某次国际科学学术会议邀请著名艺术家根据会议科学主题作画的创意。自那时起,两位大家关于艺术与科学之关系的探讨,令他们相投、甚至共事,君子之交延续至今。在首发式现场,本报记者跟冠中先生提及两年前在清华园亲见两位大家笑论艺术与科学的情景,这位耄×(“至+毛”?)老人神情霍然明朗,像孩子一样笑着连连点头,“对、对!那次对话,我还记得!你也在?太好了!”
自称“总怀着虔诚的心情看吴先生作品”的李政道,眼里的吴冠中是这样——“冠中教授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生命的激情在他的画中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在创作中他将强烈的形式用极精练的笔墨色彩表达出来。他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他在东方和西方的情感形式的对话与碰撞中不懈探索,最终寻找到自己情感皈依的语言,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生命的风景。”
称自己17岁上高中时才学画画的吴冠中,迄今笔耕不辍。就在10月9日至11日,“吴冠中最新作品展览”将在京展出,该展将汇集吴冠中近两年的新作。但是,回顾67年的绘画生涯,吴冠中出语惊人:“我的代表作?没有!我不喜欢这样简单归类。因为每一个阶段的想法、题材、发展都不一样,不好说哪个最好哪个最差。”关于艺术风格,这位与艺术相伴终生的老人如此理解:“风格的变化就是生命的变化,风格就是你的背影。可如果‘为风格而风格’,恰恰就不会有风格。”
吴冠中言行间独有的某种风骨,总是不露痕迹贯穿于所有的细枝末节里。在现场,很多人士神情虔诚而忐忑地上前请先生签名,先生均欣然提笔,但题写的,始终仅“吴冠中”三个字。有媒体人士请先生在纸上为自己的从业单位题台名,先生婉拒,“我从来不写这些。”有人恳请先生随便在纸上写句什么好了,先生道:“跟今天的事,要是没什么关系的,就无甚意义。还是不写吧。”说这话时,吴冠中语气温和,但决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