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杰伦:生于80’S的文化分水岭?

(2006-08-31 07:28:50)
分类: 个别旧闻

(2003/08/21)

       820下午两点,一直与“前卫另类”、“耍酷”、“含糊不清的吐字”这一类评语形影相随的华语流行乐坛“小天王”周杰伦,以贯有的那副冷冷酷酷的神情,准时出现在“2008北京期待你——9·12北京周杰伦大型演唱会”记者见面会上。

    偌大的酒店多功能厅内,霎时响起尖叫声一片,来自全国各地一批久经沙场的娱记,混杂着众多不知从哪里闻风赶来的追星族,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几道“人墙”。

    不少手持DV、数码相机的记者,为争抢角度不时相互挤碰,一些敬业的娱记索性跪地记录、拍摄近一小时,待发布会散去时,半天腿都站不起来,彼此相视苦笑。

    这股由一个20出头男孩所激起的高涨人气,是那些远离流行文化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连周杰伦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有30多岁女士事后追问“周杰伦?是唱《爱情鸟》(国内歌手林依伦)的吧?”——当然他们也无需知道。但是,倘要解读时下的流行文化,解读生于80年代的这一代,“周杰伦”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文化符号——尽管这个“文化符号”,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喜欢,或者说,没感觉。

    自推出《双截棍》、《龙卷风》等专辑开始,生于80年代的周杰伦最近一两年在华语流行乐坛突刮“周旋风”。他那冷冷的神情,看似木讷的单眼皮眼睛,无时不刻撩拨着华人地区无数少男少女的神经。让周杰伦大红大紫的所谓“R&B”曲风,尽管在成年人听来是一些哼哼唧唧不知所言的“天书”,但却令得十几岁少男少女为之如痴如醉。有关周杰伦的所有话题,永远是娱乐传媒的头条或是网上点击热点。譬如,关于他那场近年“最炫”的台北演唱会,关于成本4000万的高科技舞美布景,关于“百变小天王”唱25首歌换12套造型各异的行头,甚至关于他的绯闻,都是追星族口中的不衰话题。

    关于周杰伦的“才华横溢”,似乎也是事实。周的所有作品,创作均来自自己。像一些乐坛前辈一样,钢琴、吉他、大提琴、爵士鼓是他沉湎音乐时的最爱。而因其曲风的大红大紫,甚至连累了与其风格相似的前辈,如乐坛老顽童庾澄庆、陶哲等均被指“有模仿小周嫌疑”。

    不过,超高人气,不意味着周杰伦被普遍接受。与同以另类形象示人的朴树因一首模仿俄罗斯音乐极到位的《白桦林》而为不同年龄段乐迷普遍接受不同的是,周氏音乐面对的,永远是截然相反的评判目光:热爱,或唾弃。

    桀骜的个性,古怪的曲风——连周自己都承认“反正大家也听不懂我在唱什么。这是我唯一的特色。清楚地唱歌,使用技巧,不是我所追求的!”……总之,这一切都使得年轻的周杰伦成为所谓“追求强烈,崇尚个性,乐于新鲜尝试”这一类时尚概念的代名词。对于“80年代人”来说,喜欢周杰伦,不仅意味着时尚,意味着“酷、炫、IN ”,更意味着一种品位。一位最不耻于谈蔡国庆毛宁等国内歌星的13岁女孩,言及“只喜欢周杰伦”的最大理由是——“他不帅,但他特别特别有才华!”在小姑娘家中乃至自家小汽车里,周杰伦音乐是日日不变的背景音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周杰伦和喜欢罗大佑,已经完全可以作为时下区分不同年代人心态的“文化分水岭”。在少男少女们能够为念念叨叨的《双截棍》、《忍者》以及周杰伦冷酷眼神而痴狂的同时,他们却无法接受罗大佑的眼镜、高颧骨、嘶哑声线以及罗氏音乐。而与此相反的,那些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面对嘟嘟囔囔的“周氏音乐”时,是一副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怀念罗大佑音乐里的歌词意境、悠扬旋律,以及那份属于青春的叛逆情怀。

    而事实上,贯穿周杰伦和罗大佑音乐之间的共同点,恰恰是一致的——这就是:些许叛逆、些许反抗、些许另类。自然,这些“叛逆和另类”,都是之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年代。一位有两岁孩子的34岁母亲说,“在我们青春年少时,罗大佑、苏芮们对我们同样也意味着一种‘前卫另类’!”只不过,眼下的“周氏叛逆”,还多了一层商业包装纸。

    其实,倘要考究“周杰伦眼中的罗大佑”,一个重要细节是被“周迷”们所忽略的——就在去年的华语音乐盛典上,在同行们的声声鼓励中,如日中天的周天王紧张上台,怯生生拥抱了他的音乐偶像罗大佑,就此圆了他自己的追星梦。

    ——这个细节,曾经让不懂周杰伦的中青年们感动与难忘。透过这个细节,他们读到了周杰伦及其80年代同辈的些许内在。

      不独如此——在20日下午谈及逝世30周年的李小龙时,这位热爱篮球热爱中华武术的年轻人说,“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神!”——这,应该也是周杰伦和他上一辈人之间赖以沟通的共同语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