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路上风月 |
某个周末黄昏,我突然起意,开车上路,没有目的地,哪儿熟悉,哪儿就是我的目的地。车子停下来的,照旧是这座城市里一个叫做中关村的地方。天色已黑,穿行在中关村一带的杂乱马路,身旁车轮滚滚,人潮如织,我却感到惬意和放松。
事实上,到这个地方来,很少有刻意的理由。每每车轮驶至,脚步所向,仅仅因为,这儿是这座城市里我最熟悉的所在,它让我放松,放松,就是我常常奔向这儿的目的。
熟悉的地方,让人放松。很多时候,我们出游,目的,不在于看多少陌生风景交多少新友,而仅仅想求得一种放松,或者是生理的或者是心灵的。不过,这点道理却常常被很多人想不起,这一度也包括了我。
我曾经爱四处乱走,推崇“生活在别处”,信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地方有什么看头呢?那里的人是你惯常所见的,街景是你看腻了的,食物是你吃烦了的,民俗风物是你已经习惯甚至讥笑过的甚至已经忽略了的。那还看什么劲儿还呆什么劲儿啊,走吧,风景只在别处。
这么想着,便只剩下急于出行向往远方的心境。然后,乱走,乱看。
即便走过千山万水,终归还有停下脚步的时候吧。也只有看过了一些别处风景后,才会发现,身边往往还存在这样一些小地方,看起来稀松平常,熟悉无趣,但分明的,就是这些熟悉不过的地方,却时时“勾”着我们下意识地往那里跑着,在那里呆着。
在这座我生活了17年的城市,就有这样一个地方。这就是我在那个周末黄昏奔向的中关村。事实上,在这座摊大饼般逐日扩张的大城市里,它和我目前的居所和单位距离遥远,三者恰好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型,彼此遥遥相对,十三不靠。
尽管如此,我在这个城市的无数时光,会友,吃饭,购物,打球,乃至于无所事事的发呆……一个都市上班族能想到的休闲活动,都被我一一“落脚”在这个我曾经生活过10年的地方。闭着眼睛,我清楚这个地方的哪些道路几点几分堵车,哪条马路近期又开“拉链”了,绕进哪条狭窄街巷就能避开那个永远拥堵的十字路口……
外地亲友来到这个城市,我不会带他们去游乐园去商场,但我会亲自带着他们走一走坐落在这个地方的著名高校,比如我的大学、我的另一半的大学,在我眼里,这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才是不能错过的风景。
这样一个地方,之于我,就像是少年鲁迅的那个百草园,又像是每日奔波于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丛林后不由自主总想遛达到的一处自己可跟自己捉迷藏玩打仗的秘密花园。
某日在MSN上跟一个刚认识的朋友说,要去中关村随便走走。网友说,嘿,某某大学对面胡同里有个饺子馆,我常去。我脱口而出:不就是某商场东边的那家么,旁边是某美容院某烤串吧某书店,两家小书店中间还有一家酒吧……MSN上一瞬间同时跳出了两张“热烈笑脸”——原来,之前并不认识的我们,却都曾经在这个地方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走过了十几年,曾在同一条胡同无数次经过,在胡同对面的同一个校园里擦肩而过。那些各自熟悉的地方,也是我们共同熟悉的地方,更是如今各自常常下意识一去再去一游再游的故地。
原来,人同此心。十年之后,情人往往沦为朋友,但是,你生活过的地方,你一次次走过的地方,即便再小,再不起眼,再物是人非,却总还是藏有普通人最平常的小快乐,最常见的小快乐,其实才是最深沉的欢乐,它们是一路走来的你最值得珍藏的风景。【发表于2006年8月18日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世说新旅》栏目】
前一篇:总有一些生死故事让人无法释怀
后一篇:我还再跟你结婚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