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奥运志愿者致敬!
(2008-08-12 17:12:45)
标签:
杂谈 |
说来惭愧,虽然也号称体育迷,但最近一次到体育场馆看正式比赛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记忆中那场比赛好象还是最后一届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1994年起变更为甲A联赛)。由于奥运会开幕式的缘故,上个周末迎来了难得的三个休息日,趁此机会两天看了六场比赛,由西城跑到北城再跑到东城,连换了三个场地,这回好好地过了把看现场比赛的瘾!通过这几天赶场看比赛的体验,在此表达一些深刻感受。
一、
观众的观赛热情无与伦比。本人一贯喜欢看电视转播的比赛,一是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二是精彩镜头可以看慢动作,反复观赏。虽然也有很多人向我介绍过比赛现场与电视转播给人感官上的巨大差别,但这次在比赛现场观众的热情及震撼场面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两天的比赛都是小组赛或第一轮比赛,中国队对手的实力都不强,比如中国对委内瑞拉的女排比赛,原以为比赛气氛会很平淡,然而现场观众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以及此起彼伏的人浪游戏,却让人无法相信这仅是一场普通的小组赛。当中国队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轻松拿下比赛时,全场观众为之沸腾,就好象中国队拿了冠军一样。真不敢想象如果中国队最后真拿了冠军现场会是怎样?估计顶棚都要被声浪掀翻了!这种场面在我后来观看的沙滩排球、网球比赛中全部如此。中国观众的热情让我为之惊撼!
二、
组织工作在人性化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对于第一次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赛事,应该说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人性化建设方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仅是经验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素质问题。比如此次大量比赛场馆都是新建,绝大部分观众都对场馆位置以及交通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交通管制,大家基本上只能靠乘坐公交车辆才能到达各体育场馆,因此“标识、指引、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由于长期观念上的落后,我们对“标识、指引、服务系统”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常规的标牌、路牌、地图的基础上,而完全没有上升到人性化、主动服务的高度,比如能否在场馆周边免费派发比赛信息、交通导图、场馆位置图?能否在比赛场馆周边地区多设置一些供游人休息、娱乐的设施?能否在公共区域多设置些大屏幕?遇到特殊气候时对观众的保障措施能否多些?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我切身感受到的不足,比如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鸟巢、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位置。另外更让我心情不愉快的是当我在不同场馆向维持秩序的警察询问相关信息时,得到的答复不是翻着白眼说不知道就是粗暴的让你跟着别人走,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看比赛的人太多才让他们如此辛苦!试想作为一个长年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感到如此不方便,何况外地观众甚至外国观众呢?
三、
志愿者——最可爱的人。这几天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有事找志愿者”!象前面说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我一样的感受:对比赛信息、交通组织、场馆位置的情况普遍缺乏了解,而去询问警察时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态度恶劣,因此这时候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就是志愿者。由绝大部分学生组成的志愿者,不仅文化素质高,而且都经过上岗培训,专业知识、礼仪服务都很到位。更让我们感动是不管酷暑还是暴雨,不管室外还是馆内,到处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排忧解难,让中外观众真正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服务!在此向所有志愿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