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有关房地产 |
2008,一个让人充满幸福感的数字,一个能让全中国人民同时产生美好憧憬与美好回忆的数字。虽然憧憬与回忆是两个不同时空的概念,但我坚信,当我们在憧憬2008的时候,一定会首先想到曾经的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夜晚。
言归正转。按神仙派圈主要求:分析2008年北京地产前途,而且特别括弧:文风严肃!起先我很纳闷,难道在分析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某件事物前景的时候,我们还有心去不负责任的调侃吗?但转念分析,圈主是地产媒体人士,天天接触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伪经济学家、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地产专家、无统一标准无科学依据计算出来的地产数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点火就着的地产百姓……,也难怪他会有这种要求。
不过这里要善意地提醒圈主以及神仙派的各位同仁:当别人精神恢复正常的时候,可能也就是我们精神不正常的开始。
我不是经济学家,也称不上房地产专家,只是一个在北京有13年房地产开发经历的从业人员。因此,对于2008年的北京房地产前途,我无法用数字、用图表去预测,也没有能力用地产理论去描述,从这点上来说可能让圈主失望了。我只能通过自己在北京生活了35年的亲身感受,并结合13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008年的北京地产——风采依旧、前途似锦!
只要在北京生活超过20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1990年,是北京城市面貌大改变的分水岭。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进入了真正的房地产开发盛世年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1990年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那一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那时北京要举办历届亚运会中最成功的一届亚运会的信心和决心,不啻于现在我们要举办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的信心和决心。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北京市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危旧房改造、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而所有这些,也正为亚运会后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才有了亚运村、方庄、望京、亦庄、中关村、金融街、CBD……。
20年前的城市规划、资金投入、媒体宣传甚至全民参与的程度与20年后的今天是无法相比的。20年的时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小康阶段,管理者的思维也有了质的飞跃。与20年前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综合文明程度、人民生活富裕水平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2008年的北京呢?
做出这样一个结论看似很简单,实则不然。如果没有在北京这个城市长期生活的体验,没有长期的房地产开发过程经验,没有在这个行业中彻底地摸爬滚打,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房地产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相生相灭的亲密关系!现在有一些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媒体以一些数据(无统计标准)、经济周期理论、国际形式等各种说法来描述2008年后的北京房地产会走下坡路。这里我想说,中国的房地产业仅仅经历了10余年,还处在一个慢慢完善的过程当中,很多方面还不具备用理论去支持实际的条件。我只相信一个数字:到2008年,中国要保持每年8%--10%的经济增长率,这是我们举办一届成功奥运会的先决条件!
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保持着平均每年8--12%的经济增长率地递增,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底已经翻了几翻。2008年前,北京将初步完成老城区的改造,目前基本完成了二、三、四、五环范围内的建设,进行了大量放射线公路的建设,确立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2008年后,北京要开始加强远近郊区的建设,小城镇卫星城的建设,轻轨铁路机场的建设。同时,三环内大量70、80年代的老式建筑要进行翻新改造工作,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除了要解决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建设任务外,还要面临大量已步入小康或中产阶层居民的二次换房的实际需要问题。通过20年前后的对比,机遇、目标都是一致的,但起步条件与发展平台却有了很大地提高。因此,亲历过亚运会的我们,目睹了中国20年发展的我们,在房地产行业体验过起起伏伏的我们,怎么能不相信2008年那个风采依旧、前途似锦的北京呢?
现在3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熟悉90年代初期的那首歌曲《我的1997》,歌词略加修改,代表我的心情:
………
2008快些到吧,奥运会究竟是什么样
2008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赛场
2008快些到吧,让我站在首都体育馆
2008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2008快些到吧,奥运会比赛究竟怎么样
2008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疯狂
嘟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