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商过冬三问三答
(2009-02-20 09:56:04)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评论 |
问题一:开发商如何应对土地贬值问题?
关于拿地的问题,的确在市场高峰时期,一些开发商高价拿地,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开发商都是这样。一些国有企业就比较冷静,因此,高位拿地的以处在上升期的中等规模以上的民营公司居多。这些公司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对抗市场的风险能力还略显不足。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规模较大的外资还是实力较强的内资,在市场急转直下的当下,如何“消化”土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退地后再吃进,以此节省成本者有之,退大换小者有之,干脆和地方政府刺破脸皮,找地方政府违约责任一退了之者更是有之。
除了退地这一招外,开发商延迟开发也是一个可选择的策略。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万科、金地都有类似的案例。延迟开发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衡量,在市场低迷时,适当收缩一下战线,缩进投资规模,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以应对依然不确定的市场风险。这是企业在寒冬中的应对之道。
问题二:开发商有效应对资金链紧绷,贷款融资不畅,资金压力过大的问题?
资金短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除了少部分企业现金流充足外,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或多或少都是缺钱的。当然所谓缺钱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没钱支持生存了,不是,而是缺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如购买更多的土地、进行跨区域发展等。对于缺钱的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中小企业如果资金链紧张,危机到生存,则要考虑股权转让。收缩经营战线对这样的企业不起作用,原因是其本身经营规模就不大,没有收缩的战略空间。对于大企业而言,省钱就是最好的融资方式,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挣钱是非常难的,而省钱却可以相对容易做到。所以,适当收缩一下规模,能不投的先不要投,必须投的可以少投一些,政府减免或可延缓的税费则充分利用,总之以保持现金流为要务。
有项目在手的企业,应坚决地把价格降到位,给予市场明确的预期,尽快地回笼资金。预售款在开发商资金来源结构中属于其他资金来源,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占比是很大的,抓住这一块对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作用巨大。
在开拓融资方面,IPO在目前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企业债由于资本市场不好也不通,股权交易依然活跃,但这涉及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战略问题,需要谨慎操作,特别是和外资投行做“对赌协议”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问题三:开发商某种程度上成了市场的弱势群体,面对当前的政策不明朗,预期不明朗,市场信息杂乱无章的局面,开发商如何拨云见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信心化,即用信息化来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又可以促进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可以解决开发商政策解读方面的困惑,能够摸准房地产发展的大方向、整合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实现土地、开发、流通、物业管理等一体化信息集成优势。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比较散乱,开发商各自为战,同时舆论导向混乱,产业政策多变。因此,无论是对政府市场管理而言,还是企业的市场经营而言,抑或是消费者的市场选择而言,都需要房地产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这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