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房大餐中分得一杯羹没有想象的那么美
(2008-11-28 14:16:59)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评论 |
市场形势突变,房地产政策也随之转向,保障房的地位已经被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在国务院十条提振经济的措施中,保障房建设被放到首位。建设部未来三年9000亿保障房投资更说明了我国住房建设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轨制。
那么十年住房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数以万计的开发企业如何面对这种形势的改变?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适应形势?显然,企业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万不得已不会急流勇退。无论是国有房产企业还是民营房产企业,都试图在保障房建设的大餐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作为开发企业在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大潮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会面临哪些风险,显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从参与的资格看,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机会更大一些。由于保障房的土地是由政府划拨,带有强烈的计划性,在住房建设制度出现重大转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会面临生存问题。对于保障房建设主体,政府显然会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付出的代价要更大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保障房建设毕竟是房地产整个大市场的一部分而已,民营企业如果具备一定的实力,并不一定非要去建保障房,完全可以到商品住房市场竞争,或者转型做商业地产和创新型地产,如旅游地产,工业地产等。
其次,保障房投资规模虽大,但实际运行和理论估计会有很大差异。建设部9000亿的保障房投资,实际上要分成几大部分,有经济适用房建设,有廉租房实务配租,有廉租房货币补贴,有国有企业农、林、矿区棚户区改造。这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保障房投资计划。换句话说,9000亿投资并非都需要开发商去建造。真正需要政府划拨土地、开发商承建的经济适用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具体来看,三年计划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总套数为400万套,按照最新出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规定,单套经济适用房面积控制在 60平方米左右,400万套就是2.4亿平方米。这2.4亿平方米不会是全部新建。比如目前各地已经根据2006年的住房建设五年规划,在大量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这个比例全国平均大概占住房建设总量的15-20%,以上海为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大概在400万平方米。有了这个基础,三年内进一步增加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量就不会太多。另外,北京等城市还在酝酿收购普通商品房作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来源,如果这种做法获得通过,也会缩减经济适用房的新建量。
总体而言,经济适用房建设表面看起来利润低,建设量,实际上一般企业获得项目建设权并不容易。因此,房地产企业要认清这个形势,对于可能的项目要及时抓住,积极和地方政府部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