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控市场预期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正解

(2007-10-26 09:20:03)
标签:

房产/置业

 

过去两年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可谓不正义,也不可谓不严厉,然而房地产市场却不怎么买帐,价格并没按照政府的意志“稳定”下来,而是连续大幅度上涨。原因是什么?有人利用市场供求理论来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现象,认为价格快速上涨就是因为供求矛盾加大,供应严重供不应求。实际上,供求的不平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起大作用的是消费者对市场的预期。

不可否认供求关系本身对价格的重大作用,但供求量的变化是“现在量”,而预期是“未来量”,人们现在的购买行为往往是着眼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预期的变化往往对房地产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投资房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以后卖出获利。自住者购买的目的虽然首要是解决居住问题,但房屋的保值增值也不可忽略。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房地产市场走下坡路,价格回落,那么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和较大部分的自住者会选择观望。这种情况出现后,房地产行业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和现象自然会得到控制。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在政府各种强力措施下,市场普遍的预期是未来市场价格会涨,而不是跌,这与政府的意愿和“稳定价格”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可见市场的走向并不会简单的随政府的意愿改变。但这并不说明政府没有能力影响市场,关键是产生影响的方法、方式、手段是否到位、对路。事实证明,只要政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改变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那么政府达到其调控目标也并非不可能。

回顾一下两年来政府出台的若干政策。70/90政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政府通过正式文件直接干预市场,规定了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以及产品规格。然而房地产开发商却并非政府的附庸,而是自由的市场主体,在利益的考量下来决定其投资行为。这种政策传导与执行的错位必然导致该政策的市场效果大打折扣。据最新的统计显示,上半年符合“70/90”政策的住宅投资只占总住宅投资的19.5%,与政府的调控目标相差甚远。投资的减少导致了市场供应的减少,作为更加市场化的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自然是会更高。另一类政策是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加税。在经济学上,政府的税收增加会损失社会效率。房地产市场,在税赋转嫁的作用下,新增加的税收的最终负担者必然是购房者,这种负担也直接推高了房价。同样,收紧住宅土地供应的政策直接导致开发商对获取土地的恐慌,造成全国各地地王频出。土地价格的急速上升不正是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房价上涨的信号吗?

过去两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然不是政府的本意,部分却要“归功”于调控政策助长了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价格的预期。那么政府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办法就是上文提到的,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人们对未来市场供求的预期,从而稳定甚至降低房价。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最近出台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已然和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变。通过连续发布重量级的调控措施,力图改变市场预期。事实上,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一线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先后进入了调整状态。不妨通过上文所述的市场预期模式来分析政府此轮宏观调控的轨迹。

首先,出台24号文。该政策强调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缓和民生矛盾。这样的政策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在商品房市场买不起房子的问题,避免所有的消费者都挤在商品房市场的矛盾;

其次,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这一政策直接针对的是住房投资(机)者的。通过限制银行对购房者的资金支持,来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市场供求关系,从而达到降低价格预期的目的。这一措施的效果显然要比压缩开发商融资渠道的措施有效;

再次,物业税“空转实”。和以前在生产流通环节加税不同,物业税是保有环节的税赋。任何炒房者都要顾忌到囤房的成本,这是其一。其二,物业税的征收,必然要代替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改土地批租为年租,这样直接降低了购房时的价格。因此,物业税“空转实”在目前阶段必然对未来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当然,物业税真正的全面征收还需时日,但政府在当前阶段大力宣传这个事情,其目的是否是提醒消费者面对当前火热的市场要冷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