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作为人民政府,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障国民能够享受合适的住房,这应该是政府执政的目标之一,所谓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本意也应该是基于此。应该说历次调控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变化,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当然执行效果如何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前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房价一天一个台阶往上涨,这种情况是阶段性的不正常现象。那么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调控方向是什么呢,应该说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所谓的“调控房价”已经没有意义了。种种迹象表明,政府目前摆在最前沿、最紧迫的工作就是防范金融风险,这是最近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动因。
不妨先看看最近的宏观调控都是哪些内容:
一、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昨夜联手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通知核心内容是规定购买第二套住房,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央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二、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引起地产界震动的内容是规定受让人必须按约定付清出让价款后,方能进行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应该看到,中央已经预示到房贷领域的风险问题。根据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上半年,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房贷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比年初增加38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额,比去年同期多增3699亿元。7月和8月仍然延续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房贷违约率也在不断上升,如到2006年,上海中资银行个人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已经上升到了8.6%,相对于2004年的不良率上升了7倍多。这表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未来我国房贷市场也不排除会爆发类似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最近各种调控措施包括加息,都是围绕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展开。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有效化解房地产行业危机的有效途径。
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炒楼者的融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他们将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的可能。上一轮调控虽然也加大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但力度和方式显然都不对路,炒楼者可以通过转嫁成本的方式或抬高价格的方式冲减成本。背后的秘密也很简单,就是靠银行的信贷支持。这次调控通过提高第二套房首付和利率的方式,并加强了审核力度,显然大幅度提高了炒房者的成本。这个措施对改变房地产的预期是非常有效的。从风险的角度看,房价这么高,泡沫已经很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控制,银行将成为最后的买单者,金融风险爆发将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健康。
控制土地的囤积行为,实际上也是和金融息息相关的。目前楼市价格大涨,如果单纯用供求关系来解释,虽然说的过去,但并不厚道。表面上看市场上楼盘供应紧缺,而购买者众,价格确实应该涨。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现行的房地产开发体制、土地转让制度等并不支持形成一个完全公平、公正的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作为供给的一方,开发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控制房屋的开发、流通和销售,形成人为的市场紧缺。这是市场的缺陷所在。
当前,政府推出土地新政,要求受让企业要全款交纳土地出让金后才能获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而非过去那样分批付款,分批取得相应的土地使用证。这个措施最大的效果是防止相关企业在拿地时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抬高土地价格,从而控制土地成本。另外,在土地的开发进度上,国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打击囤积土地的行为,加快市场供应速度,扭转当前人为产生的价格扭曲现象。一旦市场这种“供不应求”的扭曲形势得到纠正,人们的购买预期也将发生逆转,市场重归理性之时,也就是房地产价格趋于正常之时。这样银行的风险窗口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国家对土地的调控与对金融的调控是一脉相通的,是共同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两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