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PB股的末日!向净值出发

(2012-11-13 11:41:39)
标签:

高pb股的末日

股价向净值出发

持股唯一指标

选股唯一指标

股票

分类: 股市—观察与研判
  • 长期熊市中,股票价值的唯一衡量指标每股净资产,即净值。——大趋势:那些盘子超大的、或处于夕阳性行业的股票,会破净即在净值基础上打个8折甚至5折4折的;那些盘子中小的一般性行业股票,濒临净资产或在净资产基础上溢价10%-50%,即1倍-1.5倍PB(净资产);那些长期稳定增长行业的中大盘、中小盘股票,1.6-2.2倍PB(净资产)。
  • 8月以来,曾经大幅反弹过的股票,80%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流通盘中大或中小+股价一度跌到1.5倍净资产左右。8月以来,许多三季度业绩高增长的股票和直接受益新政策的股票,并未出现超越大盘的反弹,重要原因是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的数倍即市净率过高。8月以来股价波动的正反两方面,证明低PB即低市净率,正在成为新增中大资金选股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标。
  • 高PB股票的末日,正在或即将到来。股价,向净值出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或潮流。
  •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价格的基准,是股票估值的地平线或海平面,与之相比,股票价格越高,即市净率越高,则必须有长、中、短期业绩较高增长水平“预期”的支持,否则,一旦主力开始撤退或业绩没有像预期那样增长或业务进入不景气周期,则下跌的空间就越大。
  • 在以“市净率”作为选股标准时,要考虑流通盘”。在A股市场,盘子越大,市净率应越低,破净的概率和程度越高。要考虑公司主业所处的“行业”的长期趋势,夕阳行业破净的概率与程度最高要考虑公司净资产的真实性”,一些上市公司频繁进行资产整合,曾经多次按照“评估价”调整公司资产,导致公司净资产严重虚胖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可能存在资产按早期买入价格极低时原值入帐而使净资产低估的情况(特殊时期的极个别现象)。要考虑这个公司短中期是否有破产之忧一个即将破产的公司,净资产都会归为负数
  • 什么叫股票的安全边际?如果考虑周全了上述四个方面,那么,每股净资产,或低市净率,就是股票的安全边际
  • 2010年7月1日本博文章《熊市中选股的唯一标准》,至今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 务必警惕那些至今仍然高PB的股票,未来一年存在30-70%的下跌空间。
  • A股结构性估值变化,向国际标准看齐,是滚滚历史大趋势。一方面,A股市场中,QFII、RQFII以及其他众多具有海外股市经验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上海股市终究要上国际板,这只是时间与技术问题。
  • 一个致力于A股长期投资的人,必须看到这种变化,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大趋势,方能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适应市场变化,因应市场变化,驾驭市场变化,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A股当前阶段,银行股依然多数破净,钢铁股绝大多数破净,基建股多数破净,即使一般性行业中的约15%的中小盘股票,市净率也都已经回落到1.5倍左右,因此,我不再唱空性谈论股市大盘,这也是我好长时间不再谈论指数的原因。结构性变化剧烈,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会存在。——春节前,大盘指数破2000点的概率极高,但,你会看到,那是高PB股票连续暴跌的贡献——盲目参与或持有高PB股票,将付出巨大代价。

==================================================================================================

11月7日收盘备忘

1、上证收于2048点,跌1.51%,成交446亿元,比昨日放大26亿深圳成指,收8235点,跌幅1.87%,成交417亿,比昨日放大8%。——券商、地产成为砸盘主力,金融指数因券商板块继续暴跌而跌3.03%,但成交量明显缩小,显示这个板块即将阶段性止跌;地产指数跌3.45%;采掘指数大跌2.33%金属指数大跌2.07%;中小板指数跌1.9%,创业板指数跌1.57%。

2、涨跌幅榜:涨停股票9只,涨幅5%以上股票只有19只,活跃度急剧下降;跌停股票7只,其中3只地产股+1只建筑装饰股,跌幅5%以上121只,都是8月以来曾经反弹或跌幅小的股票。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