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受关注的新闻是,江苏的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几篇文章排出课本,取代之以一些所谓更符合现代中学生喜好的文章.对此,正反两方面意见均有,支持此举动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几个理由,一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体现了时代对思想性的要求,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政治性太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需要这种带有说教色彩的文章;二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过于沉闷,让人感觉到透不过气来,与开放的现代社会氛围不相适宜,现代社会更需要轻松活泼的自由开放的作品;三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相比起现在的作家来说,并不见得算上精品,鲁迅的文字拘谨有余而灵活不足,说起骂人,还是现在的作者更高明;四是从教材文章合理化的角度看,应该大量删减一些久远的作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甚至古文的比重,要选择多一些更能体现现代社会需要和现代社会水平的文章,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口味.等等.
我是站在反方的,我是坚决并且完全反对这种举动的,先来反反正方的几个理由,第一,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本文章了,从近年来的学生思想动态来看,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有退化的趋势,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和言论自由的时代,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寄托了中国未来的一代人,如果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失去了引导国家发展的方向.在教材中的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精神的文章,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把手,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第二,鲁迅的文章固然具有时代的特征,显得文风十分的沉重,但绝不是沉闷,他的文章以及很多那个时代的文章,是在思考中国的出路的艰难困苦中成型的,因此,在这种压力之下的思考和探索,不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强的信念,还踏着勇士的鲜血和热泪挥书,其中的内涵和风格,是大气如虹的,是惊天动地的,自由开放不代表放弃思想的成熟和思辩的深刻,我们依旧需要这种反思的文章,居安思危是嬉闹时代更加需要的风格;第三是现代所谓作家与鲁迅乃至古人相比,又有多少是能超越的?实在不敢苟同,网络时代的文字更多是快餐式的文字,不经思考,无须修改,随感而发,随意堆砌,只要使用就行,以点击率的高低来衡量作者的水平,实在是一种浮躁,象徐静蕾的博客排名中国博客之首,皆因点击率高,写的东西不过是中学生的水平,还有自称中国现代明诗人的步非烟,写的诗歌就是从辞海里翻出的偏词怪字堆砌出的东西,连自己未必看懂,能流芳千古?真正能流芳千古的文字,恰恰是于简单通俗但蕴涵深于海的;第四,现在的教材固然需要调整结构,但也必须保持科学的结构,而不是使结构变得简单而伪科学化,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文字水平看,能写逻辑严谨思路慎密的文章的人很少,能一气呵成用词精确的人不多,这与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文字水平的培育有密切关系,不知道整天用网络语言来说话,到底能对学生的表达水平和文字能力有多大的作用,起码,古文和一些传统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上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中国文化依旧离不开这些带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不朽之作,传统文化如果在教材中的比重淡化,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只是电脑高手.
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我们社会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几个严重的隐患.一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和实用化,适度的功利化的实用化固然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功利化和实用化思潮泛滥,已经使社会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参照,社会失去主流价值观念,公民变得浮躁肤浅,情绪失控:二是社会出现了过度的自由化和暴力化,由于对思想意识的引导放开,对舆论言论的放纵默许,在全民素质还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的时候,在机制上就放弃了必要的疏导和管理,使言论和行为演变成为了失控的暴力,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带着仇视的心态否定一切的成果和过程,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了人云亦云的机器;三是政府对社会的隐患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针对性的疏导,政府现在对舆论有担心受怕的心态,害怕上访,害怕闹事,害怕网络和媒体的渲染,事实上媒体在维护公开公正的原则下,也由于特殊的管理经营理念,出现了责任的缺失,甚至在某些时候变成了推波助澜强化动荡的机器,政府由对媒体的主导地位退化为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角色,不敢管理不敢疏导,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体现在教育部门,就是顺从学生的要求,顺从社会对教育方向没有原则的鼓噪的要求,不断的弱化教师的作用,甚至弱化教材的作用,这种本末倒置的观念,可能会在一定时期诱发失控的社会局面;四是我们经常矫枉过正,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往往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进行全否定,以为只有彻底否定才能焕然一新,忽略了推陈出新的历史延续,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改革和文化构建,必然是空中楼阁,站不高也撑不久.我们经常学习别人的表面的繁华,采纳别人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别人繁华和形式背后蕴涵的久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结果,我们放弃了结合我们实际的这个最根本的原则,孕育出了很多中西不是的怪胎.
前两天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本老资料,说的是十几年前的那场风波的来龙去脉,以及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有两,一是弱化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政府本身没有及时纠正自身的问题.现在看起来,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十年来,政府已经很努力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已经很认真纠正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了,没有哪一任政府有这么大的气魄和决心,社会应该给予更宽容的理解,问题在于,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是不是又一次忽略了,还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或者兼有之?至少,在教材上大量删减这些具有教化功能的不朽之作,彰显了我们正在放弃教育阵地.
放弃了精髓,我们的脊梁还能挺多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