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4日
(2016-04-14 09:29:21)
反思与意识的非反思生活
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序言里曾做过这样的表述:
重返事物本身,就是重返认识始终在谈论的在认识之前的这个世界。关于世界的一切科学规定都是抽象的、符号的、相互依存的,就像地理学关于我们已经先知道什么是树林、草原或河流的景象的规定。(3页)
探讨意识的本质,不是展开Wortdedeutung(词义)意识,……而是重新找回我对我的这种实际呈现,重新找回作为意识这个词和概念最终表示的东西的我的意识活动。探讨世界的本质,不是探讨世界在观念中之所是,……而是探讨在主题化之前世界实际上为我们之所是。…
本质还原是显示在重返我们之前世界之所是的一种解决办法,旨在同等地看待反思和意识的非反思生活。(12)
本质还原——重新发现现象,重新发现人和物得以首先向我们呈现的活生生的体验层,处于初始状态的“我-他人-物体”系统;唤起知觉,为了知觉呈现给我们的物体,为了作为知觉的基础的合理传统,挫败使知觉忘记自己是事实和知觉的诡计。
本质的方法是使可能事物建立在实在事物基础上的一种现象学实证主义的方法。(13)
现象学的任务是揭示世界的秘密和理性的秘密。(18)
如果反思也能阐明知觉的生命内在性和理性意向,那么反思也一定能找到现象的中心。(83
没有心理学,我们无从着手,仅仅依靠心理学,我们也无从着手。……让我们进入这个模棱两可的领域,让我们和心理学家一起向这个领域跨出第一步,期待心理学家的自我批判能通过第二反思把我们引向现象的现象,坚决地把现象场转变成先验场。(94-95)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或身体哲学着实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本人多次解读全文之后认为,梅洛-庞蒂在这里所说“反思和意识的非反思生活”,“反思”就是指意识的自我经验意识——即身体(动作姿态语言)的感知经验与通过概念符号语言传达概念化自我经验——的知性反观自照,也可以称作为心智层面的自我观照。借用佛学唯识学表示,就是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与末那识。
意识的“非反思”,就是指整个生命联系的整体统一性或身心灵一体的心灵(灵魂)在静心内观(默观)状态下超越经验的直觉观照。也可以说是灵魂(我的灵魂即我的上帝)在呈现场、知觉场、语言场的视觉综观中的直观呈现。当心灵修行到灵性智慧层面,在这个层面直观能直观呈现事物的真相、本质或本真意义。借用佛学表示,达到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达到佛性、真心、真如、如来的存在状态。修行达到最高境界犹如《楞严经》里所表述的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音——智慧与慈悲心高度契合为一。
借用中科院心理所祝卓宏教授力推的接纳承诺疗法即ACT疗法核心六要素表示,意识的“反思”是指“概念化自我”,“非反思”是指“观察自我”。
祝卓宏教授也曾归纳总结说:“意识为第七识,无意识为第八识。意识中自我概念意识是核心,也是我执根源。意识中还有对自我的觉察及元认知,纯粹的意识,这部分是ACT中的观察自我。第八识如同经验自我。藏识如土地和大海”。
自我意识的反思与意识的非反思关系,犹如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犹如荣格所说的自我与自性、意识与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关系。
最近几年翻译出版的荣格《自我与自性》一书里曾说:自我的肉体基础就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因素。心灵基础亦然:一方面,自我依赖于整个意识域;另一方面,它也依赖于无意识内容的总和。后者又分为三类:第一,可自发重现的暂时的阈下内容(记忆);第二,不可自发重现的无意识内容;第三,根本无法被意识到的内容。……我建议把这种全部的人格称作自性,虽然现阶段对它仍不能有充分的了解。按定义,自我从属于自性,如部分之于整体的之人们说的自由意志,就在那意识域的内部。……从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意识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但从人格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则出现了两种“额外意识到的”心灵:一种内容是个人的,另一种内容是集体的、非个人的。前者的内涵即个体人格的完整,因此也能够被意识到;后者则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始终不变、处处恒等的品质或基质,一种心灵本身的品质或基质。
荣格的发现与弗洛伊德应该说是互补的,尤其是集体无意识——作为本能,作为代际之间的文化信息传递,比晚年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我更有实在意义。上面我转发荣格这段话很精辟的表述了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的关系,同时,也表述了自我与自性(本性、真心、佛性)的关系。他把西方心理学很好地与东方佛学文化结合起来了,是他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今天看来,正是他们那一代人开辟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佛道文化紧密结合之先河。今天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西方正念心理疗法,就是其代表作。
“反思和意识的非反思生活”,我们可以在观念形态分割开来探究,但决不可忽视二者是可以同时并举的。这就犹如自体-客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在描述神入(共情)时所说的,“贴近经验的观察与远离经验的观察”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