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5日
(2015-07-24 15:00:17)
信念,在一个人心目中占统摄地位的核心信念,在长时间的自我认同与强化当中就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它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意向性的导航仪,在很多时候能突破生命极限,创造奇迹。仔细琢磨,这核心信念或信仰总是指向目的的。我在价值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表述上,目的涵括在理想自我形象与自我理想(包含终极理想)的价值目标之中。关于目的,过去没有专门论述,也许是因为目的太复杂,很难以说清。
康德曾有一个著名论题:“人是目的”。几百年来遭到来自方方面面很多质疑。很多人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否定把人仅仅视作为目的。在与他人面对的对象关系中,人们更是不能接受把他人视作为手段。当把人视作为目的时,有人又提出,是把现实的个人视作为目的,还是把族类、整体人类意识的人视作为目的?若是如此,难道为了全人类的目的就该去牺牲现实的每一个人自己?这些抽象的谈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人们会各执一端,无休止的争论下去而没有实际意义。其实,在康德那里,人不光是有自然属性的自组织即自为目的,人作为具有先验自我意识的理智的存在者,在当下的对象性活动中,总是在为实现自身的目的当中进行活动。人还作为具有高度理性理念的存在者,实现真善美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被人们称之为身体哲学,揭示并应证了康德意义上的“人是目的”这一命题。当然,他是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起始点与落脚点:回到事实本身-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本身。离开人自身的目的,拿今天人们的口头语说,就不接地气。
由此可见,这目的,有生物生命的自组织目的,有有意识的自觉企图与目的,还有自身构成的人的整个生命联系或身心灵一体的总体构成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总汇。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原型心理学、还有我们的价值心理学的角度看去,一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纠结往往就是在有意识的自觉企图目的与身心灵一体整个生命联系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总汇)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纠结,来访者或当事人却不自知。精神分析师就是要把来访者有意识的自觉企图目的与无意识的整体——身心灵一体整个生命联系的价值取向或目的总汇——之间的冲突、纠结、不和谐造成的郁闷、焦虑等情绪或躯体症状揭示给来访者看,或让其体验感受到。
当然,身心灵一体或整个生命联系的整体统一性是有层次结构的,是在身心灵的总体还是在哪个层次局部出了问题并处理问题,这需要专业知识和实操技术来区别对待。朱美云老师就是我很认同的一位欲望点击疗法的好手。
石榴花开在网上转帖李剑关于“修养心性—表达自己—经济独立”这一话题,我以为李剑他是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探求并作出自己的回答。当然,他还是更多的在有意识的自觉企图目的的层面来探讨,还没有涉足到整个生命联系或身心灵一体的价值取向或目的总汇的深层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可见的,正是由不可见的在场者——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即我的上帝”)——在每一个当下支配其活动。也就是说,是我的心灵或灵魂支配我的外部行为和情绪情感。意识的自我意识相对于整个生命联系或身心灵一体的意义总汇(目的总汇)而言,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当然,心灵深处我-他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关系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一体阴阳互动的两面。灵魂的觉照就是康德所说的在对立面的整体统一性中直观呈现并把握对立面,这心灵之眼的看与被看、触与被触犹如左手触摸右手,主动性=受动性。
法国精神分析师大师拉康总说这句话:“我就是他人”,“我就是大他者的语言”。这话有些费解的。就此话题我做点通俗地解释:在代际之间,我是他人目的的产物——远古的祖先代际之间他人杂交的产物——带着生命遗传物质,先天的禀赋和生命潜能;我是吃自家饭更是吃百家饭长出的身体及其骨架、血肉;在视觉界域之间,我在从出生到死亡之前,总是在一幕幕面对他人、它物。他人的语言——肢体动作的姿态语言传达意图或概念符号语言表达意义——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镜像映射在我身上我的头脑,成为我的精神意识或内部世界的构成材料。正因为如此,我立于天地之间,在当下之前接受自然法则与社会历史法则作为安身立命的规矩方圆与行动准则,在行动不逾矩中实现自由意志,超越自我——即实现有意识的自觉企图目的与无意识的目的总汇——听从生命的召唤,带着使命感一路前行。
总之,目的,就像人们说“自我”、说“我”一样,总是既清晰又不清晰的,既说得清又说不清,因为目的有多重层次结构与重组。谨防自觉的企图与目的——在观念意识层面的事实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意识独领风骚,——深度挖掘出反思的自我意识背后的总后台老板——身心灵一体或整个生命联系的整体统一性,明确他才是言说者、倾听者,是必须的,也是惯用自我意识进行认知与价值评价的头脑难以企及的。从深度心理来说,有意识的自觉企图目的与无意识的目的总汇这二者构成整个生命联系的生存悖论或生存辩证法。我们当以在生存悖论或辩证法中去理解。在精神分析与释梦过程中,禅宗的公案表达中,或像我们的价值心理学里,借用象征图式语言,或隐喻与换喻,总是以此充当语言不能表达的生存悖论或辩证法的视听音响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