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5月30日

(2011-05-30 09:01:21)
标签:

杂谈

       初略解读 “全人心理学”

 

“全人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家许金声先生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的很有创建的思想。本人对“全人心理学”的总体印象是这样的:“全人心理学”按照许金声先生自己的解释:“这一汉语提法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髓,即从人的全面发展和更广阔的系统来看人”。我体会:许先生提出“全人心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的根本目的或宗旨在于“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不断成长和全面发展”——即身心灵“大健康”状态下的“大我实现”;根本理念和方法是从更广阔的更有深度的系统来看人、诠释人。

下面仅谈三点看法:

第一,“唤醒大我”与“大我实现”是许先生的创新之举。

20104月到9月,在同一年里许先生写了两本书,这就是《唤醒大我》和《第三次革命:通心》。我受许先生的影响,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在今年4-5月份研读了肯.威尔伯的代表作《性、生态、灵性》和《万物简史》。在读完威尔伯著作之后再来研读的许先生的两本书,我这才深深感受到“全人心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抓住了一条主线: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威尔伯全子丛集式的四大象限(或三大领域)理论的对接。许先生在马斯洛原有的7个需要层次上面加了两个层次——即“超越自我”,“大我实现”。他把“大我实现”同样视作为人的“类本能”。“大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叠加,而是许先生从心理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从第三大心理学思潮发展到第四大心理学思潮的渊源关系与走势上,找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层链接。如果说“高峰体验”在马斯洛那里还是作为类本能的“神秘体验”提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那么,在威尔伯这里四大象限图谱和理论——即关于个人外部行为的、自然社会的与个人内部心智的以及内部文化存在的四个象限及其交互作用的提出,或者说关于人的物质性、动物性、人性和灵性超越与包含过程的提出——就是对“高峰体验”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的诠释与客观描述。这一过程就是以“大精神”(道)的呈现或“大我实现”为最高旨归的。我以为,只有像许先生这样熟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又在深入研读了威尔伯意识层次图和四大象限理论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解读威尔伯的意识层次图和四大象限理论,许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树。

 

首先说“通心”,这是许先生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定义:“心理咨询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当事人的情绪和状态,把握住当事人的成长方向或者成长点,通过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从而帮助当事人成长”[]。他关于通心的理念认为:“在生活中,凡是人们感觉有不自在,在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是可以追溯到当事人与某人或者与某一些人不通心。所以,只有‘通心’才是解决烦恼的根本途径”。我以为,这还只是在具体生活层次上来定义的。这与心理学上所说的“共情”“同理心”对应或者说相通。“通心”在具体层次背后的抽象层面上与威尔伯描述的第7个支点灵性水平以上的“通灵”现象是对应的或者说是相通的。(当然这不同于特异功能所说的“通灵”现象)。因此说“通心”的理论和方法比“共情”、“同理心”等更丰富、详实、透彻、系统。[]关于通心,许先生在他去年的两本著作里,做了大量的表述,在这里我只引一处,他说:“上帝是唯一的不需要回报的‘通心者’,他把所有的一切当作‘通心对象’。这同时意味着,只有反过来理解上帝,与上帝通心,按照上帝之意做事,我们才能够自由,甚至与上帝同在。”[]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上帝”,与“大精神”(大智慧)、“道”、“理”、“佛性”、“大我”“世界灵魂”等等是同义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升华到“大精神”(大智慧)、“道”、“理”“佛性”或“大我实现”,他就与上帝同在。

其二,威尔伯的突出贡献是四大象限意识层次图式和理论,在这方面,着重说说许先生的深度体悟和见解。

威尔伯四大象限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本人认为是在他关于左上象限和左下象限的分层解析或诠释上。他的左上象限是关于个人内部世界空间——即意识基本结构9个层次或9个支点的诠释,非常精辟、非常精彩,充分显示出威尔伯本人的灵性的光辉!左下象限是关于群体内部文化共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在从猿人到智人出现以后只能在对话(肢体语言与概念语言)交流的当下活动中,人们才能体悟到的精神实在——文化深层的内部意义或价值。这个象限的诠释是极为困难的事,威尔伯通过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对盖保瑟关于原型阶段-巫术阶段-神话阶段-理性阶段[]进行改造,而和哈贝马斯的看法相一致。他们认为巫术的世界观和前运算阶段思维水平相对应,神话阶段的世界观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水平相对应,而理性阶段的世界观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水平相对应。威尔伯结合社会历史哲学、人类考古学、现象学、语言学、价值学等多视角的考量,揭示了人类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集体同一性价值取向。换句话说,他揭示了人际交往中各自意识内部、深层“进行通心的(empathic)共鸣”的生物性(动物性)基础与人性及其灵性发展的总体价值取向。从而也揭示了人类的精神信仰之谜。这也可以说为我们现实的个人从小我升华到大我境界,为普遍的世界中心的多元主体的出场或当下呈现做了最好的诠释。这同时也凸显了肯.威尔伯渊博的学识和博大的智慧。

先生在《唤醒大我》一书中专列一章介绍与海灵格的交谈内容,交谈结尾落实到世俗宗教与原初宗教的对比上。海灵格说:“对我说来,宗教是一个很人性的东西,宗教发源于人们的渴望,很多宗教都是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加以扩大,就像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那样渴望从宗教得到帮助,当父母不在时,孩子就创造出一种父母或更伟大的形象,然后他们就抱持这种形象。这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一种经验的扩展,在经验之外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所有宗教都是建立在这种儿童渴望父母的框架、结构之上的。所以上帝在这种架构中,可以说比父母,或者说比国王更大的一种形象。……原初宗教和宗教形象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宗教的特征是向你往这种边界,追随这种边界,但你却从来过不了这一边界。你无法超越它,在边界之外有一些神秘的力量。……你在这时候尽管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但你是全神贯注的。这时你是在一种‘空’的面对……。”许先生在下面加评注说:“世俗的宗教是一种投射,是家庭的放大。而‘原初宗教’是‘和众神或者上帝一起来感受这种虚无,感受这种空’”[]由此可见,尽管许先生不是从威尔伯那样的视角诠释这个问题,但是他不脱离心理发生学和精神动力学,从世俗宗教与原初宗教的比较中还是把握了其深层意蕴。当然,我也看到,对原初宗教的理解,我们若是能走出荣格的提升主义的阴影,结合肯.威尔伯的多视角的诠释那就更好了。

在这同一部书里,许先生还专门谈到与净慧和尚的交谈。也是在谈话接近尾声,净慧和尚提出“先有‘心用’然后进入到‘无心用’的境界”。他进一步解释说:“有心用就是有心用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自己的思想。……人类总还有一个功利,使得人们有共同的善法,我想讲的就是这个,这个就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么这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从佛教上讲,是来源于信仰。为什么讲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把你的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里体现出来。这个信仰的引导就是培养人的善心、善意、善念的先决条件”[]。在净慧法师看来,“禅定的修行是要一个正常的人变为一个超常的人,把你所有局限的东西都突破,有局限的东西突破了,那么就成了一个超常的人了,所谓超常的人,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里许先生与净慧法师谈论的主题,与海灵格谈论的那个主题相类似,而不同点在于这里的着眼点更是从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生产交往活动及其利益关系的调整上,看到了维护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与人的信仰的先决条件及其意义。一个有这样的精神信仰的人,经过进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成为超常的有智慧的人,用许先生的话解释,就是一个在唤醒大我而又朝着“大我实现”行进的人。

还是在这同一本书,许先生在成长的限度一章里专门引述马斯洛的“约拿情结”并作了相应解读。马斯洛是想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普遍存在的阻碍人们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所谓“约拿情结”,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常常惧怕我们自己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东西以及神性,就像惧怕我们自己的丑恶的东西以及兽性一样”。而所谓“崇高的东西以及神性”,在马斯洛那里是指“对每一种内在的或终极的价值,即存在价值的看法。这些终极价值也就是最高的需要或超越性需要。像所有的基本需要一样,它们也归入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冲动和冲动的防御的基本图式”。许先生大段引述 马斯洛的“约拿情结”,目的在于揭示这是阻碍人性向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借助于《旧约.约拿书》这个故事,说明在约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是何等顽固地执著于自己的小我,抗拒大我。”接着许先生评论道:“如果对‘上帝’的旨意心领神会,把‘上帝’的意志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并且得心应手地行动,这就是大我实现。”[]接着许先生还就“约拿情结”谈到对于观察我们中国人的成长的现实意义。“自我萎缩型人格”的形成与约拿情结的弊端不无关系,也如我们中国人“不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氛围直接相关。

其三,许先生关于“大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对人的三种独处状态的分析及其应用,都是对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独到的见解和诠释。

关于健康问题,许先生明确指出:“完整的健康,应该是‘身、心、灵’的‘大健康’。”他说:“所谓‘身’,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心’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健康;‘灵’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光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在心理上、社会上适应良好。”在许先生看来,“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也没有明显问题的人,仍然会有较强的乏味感、无聊感、欠缺感、不完善感、无意义感等,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在更高的意义上,如果只是身心健康,仍然不算健康。”

“社会上适应良好”,不光是指在外部对象活动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还有一些超出心理健康的内容,这就是更丰富的意义感、丰富感、价值感、幸福感” 。他认为 “‘社会上适应良好’,应该包括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关心,对人生的意义,对人类与地球,乃至宇宙的关系有一种关心。这也可以称为‘终极关切’”[]由此可见,许先生在 对“‘社会上适应良好’的深度内涵挖掘,就是在灵性层面上生动而具体的解析。他指出:“‘所谓灵性健康’简单说就是在追求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量畅通的健康状态”。[]他关于“灵性亚健康与超越性病态”的解析,又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灵性健康的积极意义。因此说,他提出身、心、灵的“大健康”具有实在的内容和现实的实践价值。身、心、灵的“大健康”与威尔伯关于四个象限的高度整合——即个人外部行为的、自然社会的与个人内部心智的以及内部文化存在的高度整合及其交互作用而出场的灵性状态——是特别吻合的。

此外,许先生对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即三种独处状态和三种交往状态的分析及其应用,也是很有独到见解的。他认为“独处又可分为匮乏性独处、维持性独处、充实性独处,在独处 中,最好的状态是充实性独处。交往又可分为三种状态:纠缠性交往、维持性交往、通心性交往。在交往中最好的状态是通心性交往”。并且认为:“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否好、是否健康,……与独处、交往所占基本生存状态的时间没有关系,只与当独处时有多少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多少通心性交往有关系”[]。许先生不仅用这个基本公式对现实生活中的常人生存状态和健康如否进行解析,而且他还对超常的人如尼采、凡高、贝.多芬等进行剖析,为我们在一个更深层次应用身、心、灵“大健康”的检测标准,并把握其可操作性。

 

第三,许先生提出创建“全人心理学”,他的社会角色位置对于我国自主创新心理学与国际心理学研究前沿接轨,尤其是与第四大心理学思潮接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关于人的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与人的心理无意识或心灵现象的研究似乎总是在两重世界进行。时至今日,即使是在心理学领域,一些在养人财政里吃大锅饭的专家学者依然把科学实证的东西强调到极致,而忽视人的感性心理现实;而在社会上一些搞灵性开发的人,包括一些宗教人士,则认为人只能用心体悟、觉察而不用大脑思维。那么,人的自觉意识活动与人的无意识心理或心灵感应这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彼此分离、隔绝的,还是互融相通的?多年来,学界一直对此进行着艰苦不懈的探索。本人在六年前就试图把李德顺为代表的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与法国著名学者拉康的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分别从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结合中解决这一难题。并从沟通意识主体活动遵循的认知逻辑、价值逻辑与无意识主体所依赖的象征能指语言及其隐喻逻辑这两套不同话语体系入手,探究澄清无意识主体的构成及其欲望的辩证法,找到意识主体与无意识主体及其欲望二者之间的契合交汇点,从而为构建价值心理学作准备。本人就此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对人的精神意识总体结构图式在内部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立体网络结构已经初步形成。然而苦于用恰当的语言和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使得别人也能够不费太多时间就能搞懂它。2007年我的研究视角已经关注到了身心灵整合,并去了广州参加静心冥想工作坊。我能很有深度地进入冥想状态,然而对冥想过程呈现的心灵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我曾向一些专家学者讨教,还曾向胡因梦女士讨教过,却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对威尔伯的学习与研究,早已列入计划,却没能近早提到日程上来。

正是受许金声先生去年出版那两本书的影响,今年4-5月份我很用心思地研读了肯.威尔伯的代表作。原来,威尔伯的四大现象意识图谱和理论诠释正是我要寻找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为我解决了最大的难题。我十分感谢许金声先生!因为他为我引领了这条路,为我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我回头再去读许先生的那两本书时,理解的深度比过去大大的加深了。我深有感触的是,要读懂许金声,务必要去学习研究威尔伯,不研究威尔伯,对许金声的解读也是浅表层的。

正如许先生在《唤醒大我》一书中所说:“运用他的四大象限理论,许多学术界的纷争可以迎刃而解,或者有一种全新的理解方法。……肯.威尔伯的四大象限理论大大深化了关于科学性问题的讨论。肯.威尔伯关于四大象限的理论,清晰地表达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位置。”[11]先生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希望同仁们也能从我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一些启示。

许金声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借助他自己这个社会角色地位和身份,在推动“全人心理学”的同时,尽早和国际前沿心理学研究的第四心理学思潮接轨,把我国心理学自主创新活动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最后,再说一点感言:人都处在一个成长过程之中,心理学家本身也需要成长。

肯•威尔伯说:“大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自由精神是一回事,大精神实际地以政治民主展现自由则是另一回事”  [12]。正如许先生自己说,“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归结到许先生自己提出的“通心力”上,包括许先生自己仍然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许先生在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上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亲和力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许先生的心理治疗技术是否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还需要有更多的事实来说话。作为一个在国内的知名心理学家,当自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治疗实践上上了一个高端平台之后,如何为后来人搭梯子上台阶,避免走弯路,热切希望许先生能一如既往,担当大任,为“大我实现”付出更多的努力。

 

                                          撰稿人: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全宇

                                                  2011 526

 

 

 



[]  许金声 《第三次革命:通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9  5页;

[]  同上书  46页;

[]  同上书  5页;

[]  .威尔伯 《性、生态、灵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6  108页;

[]  许金声《唤醒大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4  113页;

[]  同上书  134页;

[]  同上书  169页;

[]  同上书  64页;

[]  同上书  71页;

[]  许金声 《第三次革命:通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9  53页;

[11]  许金声《唤醒大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4  46页;

[12]  .威尔伯《万物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 29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