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以上从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在价值观念意识层面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与缺失进行了粗略的认知与评价,而后转入到对拉康承继并发展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特别关注他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成果揭示能指语言(象征性)符号之网,捕捉人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的精神分析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社会思想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与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在这里我们尤其关注李德顺的价值逻辑作为精神意识的前装置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解释人意识到的本性需要与拉康象征语言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人的客观的需要与主观心理上的“想要”如何区别开来?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内在关联?象征语言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那些断裂的碎片作为间断性的东西,背后能否揭示出并捕捉到隐喻逻辑的连续性、乃至找到科学的隐喻逻辑依据来支撑?能否探明我们人的心理灵动在潜意识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从而为人们认识自己展示一条思想(即思维与想象)的进路?若是用更通俗些的话语展开点表述:价值观在人的心理意识中是如何结构、在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如何发生作用的?为什么说价值的根本特性是主体性特征,即价值是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它与人的事实认知意识有何区别与内在的关联?如何指导我们人的生活实践?价值观与人的潜(无)意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价值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
在人的潜意识中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价值主体性与无意识主体间性能否融通?如何融通?路径何在?根据是什么?
进入人的心理空间,很多心理现实的灵动现象的确借助于象征语言来描述更易懂些。譬如,人们常说做梦是心里想,这些在心里自动呈现出来的,一定表达着自己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并总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即(隐喻与转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现代心理学上用的释梦、催眠、意象对话(借助于能指语言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捕捉潜意识欲望)、超个人心理学借助于动态静心-工作坊或其他方式方法所诱导出现的冥想活动过程等等,能将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展示给自己看。这个“看”,就是用内视的目光或环视的眼睛(梅洛.庞蒂语)去观察、体悟自己生命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灵的深度觉解与整合。我们有学者在动态静心进入冥想过程时,深深体悟到,进入深度空间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融为一体直接变成“参与者”了。认知的思辩逻辑主体这时虽然退到台后去了,但是它却仍在观察、审视、记录着潜意识欲望主体的活动。这些,尚待哲学与心理学的融通来进行跨学科的学理证明和身心灵整合的特殊经验来证明。
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看到哲学家、思想家一定要深入到人的心理深度空间,为人们认识自己进行反思性自我关照,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思维与想象)进路,并有合理的理论支撑与人们生活经验(包括特殊经验如身心灵整合)的检验与实践证明。西方哲学界的语言哲学转向,如胡塞尔的存在主义及其内部时间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揭示存在者的前结构;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揭示人自身的看法和体验乃至“世界之肉”——用内在环视的眼睛的看;维特根斯坦从前几十年哲学逻辑结构而后不自觉地进入逻辑解构,又“忽然想到”二者的结合;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揭示以及对交往主体间性理论(引入主体间性交往的语言中介作为第三者)的贡献与缺失(忽略概念语言逻辑主客体对象关系);雅斯贝尔斯从生物医学医生到精神分析心理医生再到哲学王国成为哲学家,进入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融合状态。这些都为我们从价值哲学-心理学-身心灵高度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镜鉴。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代表作《大哲学家》中,这样评论康德“三大批判”思想活动的四条主线说:“如果谈论主体意识、行为、想象力时,他讲的就是‘心理学’;如果谈论的是统一性、形式和内容、判断、有效性,他讲的是‘逻辑’;如果他讲的是认识的前提、经验的可能性条件、预先认识和起草对我能够做到的事情的认识,那么他讲的就是‘方法论’;如果他谈论的是刺激主体的物自体,在内感知当中的自我情感,那么他讲的就是‘形而上学’……这四种表达方式不是互相协调的并且不是互相陌生的。对于先验思想来讲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同时意味着另一种表达方式[4]”。
我们构建价值心理学是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正是把价值逻辑、心理学、方法论与形而上学这四个方面有深度地结合起来。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通过“重新认识你自己”的反思性思维方式,了解自己的认知意识与价值意识的逻辑结构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其二,借助于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在心理领域借用拉康发生学的和能指(象征)语言通过想象而呈现实在界的方法来揭示并描述心灵现象。其三,针对有心理问题与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可采用临床心理治疗或身心灵整合等方法。而贯彻始终的是,哲学形而上学对世界的总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身上。
如今,人们通过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研究,揭示人的心灵结构秩序及其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价值意义——潜意识欲望,甚至已经在进行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有充分的理由说,这是人文科学发展值得特别关注的新动向。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地平线》访谈录中说:“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于想象,逻辑诉诸于规则;隐喻追求独特性和生动性,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5]”。隐喻思维方式既没有逻辑语言的抽象,也没有科技程序的冷漠,而是超越逻辑,
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其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在心理学领域中,隐喻以其人性化语言,抛开严格的科学化语言界定,鲜明地表达人类对自身心灵、对生命的直接感受,使原本深奥的科学理论平易近人,使冰冷的逻辑诉求充满温情,也使缺失生命力的科学世界抹上一道生命色彩。
总之,以上我们称之为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或心灵现象),一直是西方哲人智者诧异和探讨的人的意向性对象或现象。人的意向性,已成了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蔚为壮观的研究领域。最为明显的是,意向性、心理内容、表征、意义,这些原来为不同学科专门研究的问题,现在合而为一,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区别的问题。人们不仅试图建立关于各种意义的统一的意义理论,而且试图建立至于意义、意向性、内容的统一理论。我们一直在谋求搭建一个融通中西传统文化-科学与人文-真理与价值-身心灵整合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高端文化建设与交流的平台。期望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优势互补。其核心理念是“倡导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中营造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价值观-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身心灵整合的课题研究与现实生活应用上。学习、借鉴并运用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高端文化拳头产品,探索出价值观教育疏导、心理辅导与身心灵整合的新路子,真正把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打心灵深处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和世界文化建设的走势大体相一致的。
五
课题立项研究,并将前沿研究成果形成高端文化拳头产品通过文化公司的中介作用应用于社会生活,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认识你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力求对人性的深度觉解。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来安排生活与事业,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依照认识你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你所面对的每一个对象,从而真正做到通达人性,觉知人心。这样做了,对于弘扬人的主体性;转换思维方式,即由实体性思维方式向关系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转换;在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上营造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实践儒、佛、道等传统文化,明心见性,开悟见道,从而实现身心灵深度整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生活实践意义。实践证明,通过价值观疏导与心理辅导为核心内容的系列讲座与对话交流,敞开了一条从价值观念意识深入到潜意识认识自我的思想进路;通过科学心理学的路子对有需要的对象进行感统训练、临床心理治疗,可以实现身心灵的整合;通过超个人心理学的路径,让有需要的对象进入身心灵整合课堂,了悟生命现象、觉解生命成长过程,释放压抑、进入心理平静和谐与喜乐状态,甚至趋向镜智圆融境界。
其二,从社会、团队组织与家庭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1、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讲,促进价值哲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交流,继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促进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大有裨益。只有融通外部世界与主体内部世界,从观念意识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将价值论与西方、东方(尤其是中国)哲学文化研究前沿成果和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融汇贯通,才能揭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与价值评价事实、心理事实(或心理现实)。2、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融合可以大大促进精神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大大促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又为创新心理治疗方法铺开了路子。3、价值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交流与平台的搭建,可以大大促进党的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在营造和守望人的精神家园的活动中,切实把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价值哲学与心理学为主的并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可以形成价值观-心理学-身心灵整合系列课程这样的高端文化拳头产品,并将学术研究前沿成果随即纳入系列课程。系列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增减内容。高端文化拳头产品的形成,可以直接通过文化公司或其他中介推向社会、市场,使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注释:[1] 李德顺《价值论》(2版)2007年9月 第76页。
[2]
Lacan,Seminaire,I,1975,P.194.
[3]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商务印书馆,2006年2月,第1版,第227页。
[4] 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第389~390页
[5] 哈贝马斯访谈录:《现代性的地平线》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