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老风“谁是我?”
在上一篇博文的跟帖里老风说:“与其问‘我是谁’,倒不如问在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中‘谁是我’”!这一颠倒,意义非同凡响。
人在观念意识层面追问人是什么?或我是谁?是出自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的思考,对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是有价值意义的。
一个人的人格心理整合得好,心理裂度是在自我的可控范围之内的。自我在想见的范围内,即在可回忆、可联想、可想象的观念意识层面,经常会对人的存在进行本体的无限追问。如人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从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我是怎么构成的?我睡着了心理怎么还会有活动?我的灵魂是怎么回事?灵魂会出窍吗?我身体死亡后灵魂到哪里去?有人说会上天国、去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有天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吗?……,等等。当人们学会使用概念语言,在人的观念意识里有了主客体对象关系的区分后,人又会追问,我心里的那些活动对象客体与我是什么关系?人心里的活动对象客体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空无?外部世界的存在与人的内部世界的存在是什么关系?……。这些追问跟自我作为活动的主体的生存与死亡等不无关系。人从母腹被抛入外部世界,就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死亡的恐惧;在生活的道路上,人总是要面对困绕自己而又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些问题与难题,以及这些问题与难题涉及到的诸多关系,也不是人们都能弄清楚的。古往今来,智者在追问,芸芸众生面对生存压力和现实生活困绕也在不断地追问,乃至成为永恒的话题。
在人的内部世界心理空间,即老风说的“在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中,追问‘我是谁?’倒不如追问‘谁是我’”更本真地表达了人的心理现实。我想老风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人的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层面的表层,在弗落伊德之后,人们能够接受这种区分,这里不必赘述。在人的心理潜意识层,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还能再分几个层次。人格心理是有裂度的,在从观念意识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层,裂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分裂。而人格心理裂度大到一定程度以及出现分裂现象,就会出现自我迷失。严重的自我迷失,如幻觉、幻听、幻像的存在,使得象征界、想象界与实在界三界结的结点构成的心理现实与外部现实界的客观真实,不能正确地区分开来,这在临床实践中是常见的现象。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中追问”谁是我?”的确要比追问“我是谁”更本真地表达了人的心理现实。北大六院从中博士探讨并试图著述主体心理学,我想,他正是立足于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看到的那些现象)而提出来的。
我本人从哲学到心理学,进入到身心灵整合;从观念意识深入到潜意识的深层,试图有效地把价值观与心理灵动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契机来解读人的心理现实的良苦用心,也正在这里。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告诉我,我们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或心理咨询门诊,若是不能有效地把人的观念意识(尤其是价值观)与心理灵动融合在一起来揭示人的心理现实,很多心理现象是说不清楚的,更谈不上选择或者创造最佳的治疗方法了。
(注:作为博文,我已将原本回帖添加了内容,并适当作了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