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网友王中秋针对我的观点谈观点(4)(5)
正常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必要吗?
观点4:
本人谈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能量、动力机制与精神结构系统,这对于我们每个人在更深的心理层面‘认识你自己’、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设定和修正自己的理想价值目标、改善心理环境,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和谐、精神自由境界的超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都是十分有益处的”。
王中秋说:最令人质疑的就是这个观点,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这里还有个精神健康的标准问题),有必要去考究自已的“内心世界”吗?用粗俗一点的话说,那叫做没事找事。
说句实在话,王中秋认为最令人质疑的这个观点,恰恰是他最不熟悉的,同时暴露出了盲点。例如,他说“心理学与医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过量的执着的心理活动本身对精神健康的直接影响”。心理学与医学的不同之处可不是王中秋这么表述的。若是说神经症“就在于过量的执着的心理活动本身对精神健康的直接影响”,还勉强能靠谱。即使是他这样表述心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区别,医学心理学早已成为一门学科,一门科学,那么,医学与心理学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呢?可能是因为王中秋忙碌学业还没顾得上去学习这些,那就不难为你了。
还是回到王中秋认为最令人质疑的观点上来吧。“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这里还有个精神健康的标准问题),有必要去考究自已的‘内心世界’吗?”我的回答是:凡是有精神卫生常识的人都知道,注意精神卫生,经常擦拭心理朦尘的那面镜子,保持心理健康,跟天天洗脸一样重要,甚至说比天天洗脸更重要。
至于“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主体我以自身(包括自然肉体组织)为对象客体,并从人的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层面了解自己,这是以承认自我相关为前提的,并不存在什么“玻尔测不准原理”。人“是我的观念在支配着我,还是我的本性使然”?我的回答是:人既是我自己的观念在支配着我,同时又是我的本性使然。这没什么好困惑的。让人感到困惑,感到力不从心的是人的科学认知能力。比如,大脑细胞是如何产生意识的,至今都搞不清楚,更何况心理潜意识及其运动机制呢。
观点5:
关于我提到一个人承担责任与过于承担责任会造成不良后果——即自觉不自觉地挑起他的能力所限的责任,乃至把自己的精神压垮,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这里既有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意识问题,又有深层心理原因,如自恋投射、自我中心的问题。我在讲座提纲里没有展开。王中秋在这方面了解甚少,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谈自己关于“责任的权重”的观点,也就不奇怪了。这个观点就此打住,不展开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