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说人有一个无意识主体进驻身体,还有一个自我意识主体进驻身体。换句话说,这里所说的身体是指一种能指的构造物,同时还是能指构造物进驻的物质实体——人的自然肉体组织。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把“说话主体”仅仅理解为无意识主体,同时还要把他理解为自我意识主体,否则,与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不符合。
在临床医学精神分析活动中,分析师常用诱导性的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患者在观念意识上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患者的“言说”,通过能指语言链的滑动、断裂,通过患者的身体动作、眼神等做出的情绪、情感表达,捕捉到患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分析师就是这样把捉主体意识到的需要(不论是客观的需要还是主观的“想要”)与无意识欲望相遇的“缝合点”的。拉康晚年着重研究的“症象人”,被看做是由一连串能指链要素组成的。它就像一台邪恶的转换机器,把词语转换成症候,把能指刻入肉体或把它们变成折磨人的观念或各种强迫意识。这就是说,症候即人。“症象人”直接表达主体无意识欲望。
拉康的哲学遵循的是证伪的逻辑。主体间性辩证法亦是在证伪的逻辑显现。S不是实体性的自己,而不过是大他者(能指链)中的一个担了虚名的空无。自我a′ 对他者a(小他)从镜像开始的连续认同,是自我meˊconnaissance这种误认性的想像功能造就了一种以自我为代表的想像秩序;自我是异化的主体。他者a(小他)又是大他者的内化、异化。这才与无意识主体构成内部主体间性——想象三角形S a aˊ的内部对象关系。
这里贯彻并通行的是否定性的辩证法,一切正确、合理、有效的思维方式,在它面前将会碰壁,至少也会大打折扣。
前一篇:主体间性辩证法(2)
后一篇:祝朋友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