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近日,被称作“中国资本地产之父”的禹晋永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刑11年。同时,他学历涉嫌造假以及被国内多所著名高校聘为“兼职教授”,也引发公众关注。许多人提出质疑:如果这些兼职属实,那么就要追问这些大学为何如此崇拜禹晋永?专家指出,“兼职教授”泛滥暴露出大学精神的迷失。
近年来,一些高校罔顾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滥用学术权利、滥发学术“帽子”,致使“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荣誉教授”泛滥于市,就连“超女”、“快男”也被聘为大学教授。因为各取所需的潜规则,由大学提供平台,某些官员、明星、老板登上“兼职教授”的舞台,他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大高校向这些“名人”抛来橄榄枝,一则为了装潢门面、提高学校名气,二则掌握着一定的人脉资源,能够把控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一些人获得学校兼职头衔后,能以其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
国内“兼职教授”之多、之滥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聘请“兼职教授”,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学校在聘请“兼职教授”时,必须考察其是否具有作为“兼职教授”的能力,而且也应该以协议形式明确“兼职”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聘请“兼职教授”时十分随意,有的高校拿“兼职教授”的头衔随意送人,进行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兼职教授”普遍不兼职,仅仅是挂名而已。
这样各取所需的潜规则普遍存在,不仅仅是学术操守的失范、大学精神的迷失,而且缺乏严谨的学术管理制度,缺乏一种制衡力量。既然没有约束,在利益驱动之下,名人、企业家成为“兼职教授”便顺理成章了。监管的缺位,使一些高校不是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原创成果,而是利用名人头衔和人脉资源攫取更多资源。从长远来看,这将腐蚀着整个学术领域的健康运行基础。近几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日益严重,饱受社会诟病和非议: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伪造或者虚报相关学术成果、甚至进行幕后学术买卖交易……这些问题虽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整肃的威力却很小,结果导致问题此起彼伏,摁下葫芦浮起来瓢。
“兼职教授”满天飞,折射出当下不少高校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为了谋取名气、利益,他们不惜剑走偏锋。目前学校授予“兼职教授”,往往就是校长、院长说了算,一拍脑袋,就发聘书。如此授予的“兼职教授”,其含金量可想而知。“兼职教授”泛滥,混淆了学术的界限、破坏了教授的声望、损害了高校的声誉。要刹住“兼职教授”泛滥的现象,就要釜底抽薪,对聘请“兼职教授”制度予以严格规范,必须加强审核,达到基本教育标准、学术标准之后才能授予。同时,对已经曝光出问题的“兼职教授”,按照学术程序,进行调查、处理,并由此反思其中存在的漏洞。
聘请“兼职教授”,本是想通过名人、企业家给高校带来“附加值”,但如果任其泛滥,实则是教育的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