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兼职教授”泛滥是学术失范

(2012-08-29 08:37: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兼职教授”泛滥是学术失范

                                  □林轩鹤

   近日,被称作中国资本地产之父的禹晋永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刑11年。同时,他学历涉嫌造假以及被国内多所著名高校聘为兼职教授也引发公众关注。许多人提出质疑:如果这些兼职属实,那么就要追问这些大学为何如此崇拜禹晋永?专家指出,“兼职教授”泛滥暴露出大学精神的迷失。

    应该说,聘请兼职教授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战略选择,可以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解决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增强学校办学活力。而在教学中,兼职教授大多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可贵的敬业精神,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近年来,一些高校罔顾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滥用学术权利、滥发学术“帽子”,致使“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荣誉教授”泛滥于市,就连“超女”、“快男”也被聘为大学教授。因为各取所需的潜规则,由大学提供平台,某些官员、明星、老板登上“兼职教授”的舞台,他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大高校向这些“名人”抛来橄榄枝,一则为了装潢门面、提高学校名气,二则掌握着一定的人脉资源,能够把控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一些人获得学校兼职头衔后,能以其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

  国内“兼职教授”之多、之滥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聘请“兼职教授”,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学校在聘请“兼职教授”时,必须考察其是否具有作为“兼职教授”的能力,而且也应该以协议形式明确“兼职”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聘请“兼职教授”时十分随意,有的高校拿“兼职教授”的头衔随意送人,进行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兼职教授”普遍不兼职,仅仅是挂名而已。

  这样各取所需的潜规则普遍存在,不仅仅是学术操守的失范、大学精神的迷失,而且缺乏严谨的学术管理制度,缺乏一种制衡力量。既然没有约束,在利益驱动之下,名人、企业家成为“兼职教授”便顺理成章了。监管的缺位,使一些高校不是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原创成果,而是利用名人头衔和人脉资源攫取更多资源。从长远来看,这将腐蚀着整个学术领域的健康运行基础。近几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日益严重,饱受社会诟病和非议: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伪造或者虚报相关学术成果、甚至进行幕后学术买卖交易……这些问题虽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整肃的威力却很小,结果导致问题此起彼伏,摁下葫芦浮起来瓢。

  “兼职教授”满天飞,折射出当下不少高校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为了谋取名气、利益,他们不惜剑走偏锋。目前学校授予“兼职教授”,往往就是校长、院长说了算,一拍脑袋,就发聘书。如此授予的“兼职教授”,其含金量可想而知。“兼职教授”泛滥,混淆了学术的界限、破坏了教授的声望、损害了高校的声誉。要刹住“兼职教授”泛滥的现象,就要釜底抽薪,对聘请“兼职教授”制度予以严格规范,必须加强审核,达到基本教育标准、学术标准之后才能授予。同时,对已经曝光出问题的“兼职教授”,按照学术程序,进行调查、处理,并由此反思其中存在的漏洞。

  聘请“兼职教授”,本是想通过名人、企业家给高校带来“附加值”,但如果任其泛滥,实则是教育的贬值。

           (发表于2013年12月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