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14)

标签:
杂谈广告公司通用汽车多伦多大学雪佛莱aveo |
分类: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 |
一次好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合作成果上,它同时会带给你好的合作伙伴。尤其像广告公司这种需要协同作战的地方,好的合作伙伴就显得格外重要。
以Account
Servicing为例。不少客户部的同事都把自己定位成广告公司里活儿最累又最没成就感的角色,其实她错了。好的客服人员需要深谙客户心理却不会成为客户的狗腿,他们懂得化繁为简,懂得拿捏分寸、不动声色地掌控不同风格的创意、制片与策略人员。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冲在前面,什么时候该退居二线。好客服人员的反面是谄媚客户、没有原则、化简为繁、时时逞能。。。跟好的阿抗合作,任何的争论都变得有意义。
我曾经想:广告公司可不可以也采纳类似审计公司那样的项目制?项目经理(如客户总监)根据以往合作经验、各人专长与档期拉起一支项目团队,这样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而且好人抢着要,衰人没人要,最终的考评与奖金跟项目成果、数量挂钩。这样的话,是不是更容易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也更能够形成合作默契的优质团队?
当然,广告公司的客户服务方式似乎让这种项目制只能活跃于我的胡想之中。咱上一篇不是说到合作者了嘛,所以这篇就想来说说一次愉快的合作是怎样演变成一次又一次“合作愉快”的。
完成了那个通用汽车项目不久就开学了,一切如常。到了11月,某位市场营销教授公布了一个消息:通用汽车准备在多伦多三所大学推动一个学生项目,旨在了解年轻人市场,并测试旗下雪佛莱Aveo的市场接受度。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借着学生的力量帮企业做市场调查,写营销计划吗?通用还真够聪明的!我和Alice因为主修方向是营销,因着上一个项目又对通用有了莫名的情愫,所以就齐齐报了名。我们又成了合作伙伴!
在第一次的客户见面简报会上,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 -
通用汽车多伦多公司广告经理,“一毛不拔”的侯赛因先生!嘿!我跟Alice对视了一下:这小子敢情是免费午餐吃出滋味来了!
没想到,教授宣布参与这个项目可以抵两个学分,这让原本并不太热情的一些老外也蠢蠢欲动了起来。最后的团队大概有十人左右,除了我跟Alice两个中国女生,其他几乎是清一色的白种男人。强调“白种男人”并不是我有种族情绪。其实,在团队合作时最难搞的往往是白种女人。她们自视甚高,又时时端着主人的架势,喜欢被人捧着,喜欢不懂装懂;男人的话,即使看不上你,他也至少会为了保持一点绅士风度而把刻薄的话咽进肚子。但是!可是!然而!两个中国女生跟一群挂着MBA头衔的白种男人一起工作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他们一扎堆就自成了一个世界,自顾自地讨论,自顾自地调笑,我跟Alice在一角就像两个不受人待见的童养媳。跟我们对当地市场两眼一抹黑不同,他们本身就是曾经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不用什么市场调研就对雪佛莱Aveo这种车型能否在学生中受欢迎有一个直觉的判断。Aveo是一种小型两厢车,售价在10万人民币上下,因此特别适合学生群体。
我们决定在校园里搞一个小型车展兼试驾活动。因为没有合适的室内场地,我们不得不在户外搭台唱戏。有个组员建议可以租个帐篷。但问题就来了:多伦多的冬天极其寒冷,经常大雪纷飞,如果再刮点风的话,室外温度大概会达到零下20-30度。如此严寒,连我们自己都不愿呆在室外招揽路人,更别提要让人家主动前来探询试驾了。
这个时候,某“童养媳”有了个主意。“我们能不能给一个这么‘冷’的活动加点热呢?比如,我们租用一个有暖气的帐篷,现场提供热饮,播放火辣带劲的音乐,当然,如果有钱的话,甚至可以雇佣几个热辣的车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个活动成为一个hot
topic in the cold days.”组员中的不少人是金融业出身,对活动要有个主题之类的提法不以为然,但几个老外一听“hot
girls”登时就来了兴趣。讨论少顷,大家都同意就依这个方向做下去。
其实到了最后的执行,“HOT”这个概念已经被慢慢扔掉了。对大部分组员来说,这不过是一个便宜赚学分的好机会,更况且对那几个矢志进投行的同学来说,这样一个活动实在是有点小儿科。不过,活动当天的反应倒还不错,完成了一堆问卷。路沿上停着的几辆Aveo被轮番开走试驾,虽然车小不起眼,但是车身颜色鲜艳,在一片冰天雪地的黑白世界里,倒也显得有那么点拉风。
前期试图掌控会议的几位仁兄只是小小露了个脸,“指导”了一下工作,然后就消失了。留下了我、Alice,还有若干话少傻乐的兄弟在现场分发宣传单页,并要求路过的学生填写调研问卷。
严寒中建立起不一般的友谊。
在那几个老实傻乐的孩子里,有一个名叫Michael
Pietrocarlo。Michael的头发自然卷,有点古希腊雕塑的那种调调。他的姓Pietrocarlo,则泄露了他的意大利祖籍。他是加拿大人,但听说在美国也待了好一段时间,在私立的Emory
University读的本科。MBA的学生里总有那么几个志向远大又喜欢俯视众生的“精英分子”,他们交朋友的原则是看这个人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发展能有多大的帮助。Michael本身不是个拔尖的学生,几乎没有锋芒可言,可他的往来中倒是“精英”和“白丁”都有。大家都说他是个富家子。他平常开个小跑车,跑车里常年挂一件名牌西装。上课很少发言,下了课就到处找人去屋外抽烟,随口说些玩笑话,抽完把烟屁股径自往地上一扔。他还是当时的MBA同学里屈指可数用Mac的人。可以想象了吧,也就是PC跟Mac的区别。
我一直觉得他有点痞气。富家子嘛,有钱有闲就来读个MBA玩玩,拿到文凭就够了,上Dean's
List这种苦差事他连念头都不会起。然而,在那个严寒的日子,Michael却成了跟我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他对这事儿不见得有多大的热忱,但是他至少不屑于做个光说不练的主儿。
这次以后,我跟Michael又有了两次合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