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2009-04-01 12:10:57)
标签: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杂谈 |
分类: 书 |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在召集“毕业前夕的环游中国之旅”,行程可算理智但也已蔚为壮观:
北京 -太原-平遥-郑州-开封-登封-洛阳-武汉-长沙-凤凰-景德镇-瑶里-婺源-宏村-西递-黄山-南京-扬州-苏州-上海-嘉兴-西塘-乌镇-杭州-绍兴-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厦门-鼓浪屿-深圳-东莞-广州-桂林-阳朔-龙胜-昆明-大理-丽江-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敦煌-西宁-银川-呼和浩特-北京
心里真羡慕那些即将毕业的孩子。当初的我们只是规规矩矩的穷孩子,如此狂野的计划在梦里都没有出现过。
手下的美国小妞昨天last day。有一次聊天,我随口说挺羡慕欧美国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不急着找工作,先满世界地玩一圈。看威廉王子啊,看他女朋友Kate啊,去非洲作义工,去意大利学语言,多有意思!美国小妞接口道:“这就是我的gap year啊!”半年前,她耶鲁毕业。原计划要在我们这里待上一年,但现实毕竟不等同于《Madman》里的生活,不出半年,她就辞职了。
她接着会先去日本,然后回到中国,北上新疆南下广西,再去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诸国,计划三个月后回美国。
她的旅行计划不出所料地得到了只有10天年假的我们的一致赞叹。赞叹归赞叹,并没有人痛定思痛拍案而起递上辞呈。经济危机,形势不明,更不敢妄言辞职了。一个同事说,“说到底,我们就是想不通。你说我们拼命工作累死累活为了啥?还不是为了有空出去晒个小太阳吃点小海鲜。直接做个闲散的渔夫就好了嘛,不求大富只求温饱舒坦!”
墙边有梯子,很多人跟着人多的梯子往上爬,千辛万苦爬到了墙头,却发现上错了梯子爬错了墙。
人有时候活得真有点莫名。
在多伦多的时候,一度任性妄为。挺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做得不开心就辞了。曾经自我反省,也以为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要学会忍耐,才能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近来繁忙无度,有空再想起多伦多的时候,我忽然庆幸自己当日的作为,因为那段时间真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生活,虽然间或也有前途未明的忧虑,但是整个生活简单、自由。有一度我的内心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喜悦,世界变得异常美好。这样清澈透明的日子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过。
非常喜欢毛姆的书。正巧看到一篇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读后感,转贴在此。
----------------------------------------------------------------------------------------
新年第一天,我在杭州。
没有任务,没有工作,或者——也没有什么目标,闲散地漫步杭州街头,一种快意唤醒了内心深处某个强烈的意识,想想,是一种“毛姆情结”。
恰好随身带着毛姆的《刀锋》,在杭州街头晃荡时这本小书只在抵杭途中读了一半,但从简介中知道毛姆“让”主人公拉里天涯浪迹,随处为家,最后在印度似乎才得到人生真传。而事实上毛姆本人的经历亦是如此。他的《面纱》就是对曾经的意大利语老师所讲困惑了几十年,一直不得要领,直到有了在中国的游历,那一团乱麻才被激活如冰山浮出水面。
杭州街头令我反复浮想的,是《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以第一人称站出来所讲的一件事——伦敦圣托玛斯医院里的阿伯拉罕。在这一节里,毛姆的开头一句颇有些谶意: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
说未得其所。
接着的大段,都在讲述这种人生的无常。“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则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月亮与六便士》已经翻了数遍,初读时一直对阿拉伯罕这一章节有所不解,认为与整书不协调,显得漫无边际。可是随着一遍遍读下来,愈加觉得这一节才是整书的点睛之笔。
阿拉伯罕是个犹太人,似乎倾尽所能才融入英国社会。但是他才学过人,能力超群,在医学院毕业时成绩遥遥领先,以此成为唯一进入医院领导层的毕业生,由此也成为众人羡慕和嫉妒的耀目人物。谁都不会怀疑他的锦绣前程,特别是一直把他当作竞争对手的阿莱克,也以一种喷火的目光表现着自己的无奈。
可是,就在阿拉伯罕履职之前,他申请了一个短暂的假期到埃及旅游,船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也只有短暂的停留,“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无法描述这是怎么回事。事情来得非常突兀,好像得到了什么启示……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取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他觉得好像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24小时之后,他已经带着行李登岸了。
”
是的,一般人肯定别无二致地认为,阿拉伯罕疯了。他此前从未到过亚历山大,也从无了解,无论风土人情,无论古今背景,一切就在一眼之间。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东西。这样的召唤来自天外宇宙,人力所不能及,说它神性,可能有些玄虚,却不得不承认这里一种神性的昭示。
于是,阿拉伯罕在亚历山大终了一生,一所狭小的医院里做着平静的医事,薪水刚好养活自己。没有前呼后拥,没有香车宝马,没有上流社会的派对,重要的,那个本该属于他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被阿莱克获
得。
这个世界一副太平景象,皆因各得其所啊。阿莱克得到了他想要获得的一切名位与勋章,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在他眼里,也顺理成章地将阿伯拉罕看作“变态”、“可怜虫”。而寒酸卑微的阿拉伯罕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淡泊宁静和心灵的召唤。
若干年后,毛姆在亚历山大靠岸,在乘客例行体检时,碰到一个长相平庸衣着寒酸的医生,定睛一看竟是阿伯拉罕!他们有过一段精妙的对话,大意是毛姆问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后悔?阿伯拉罕说: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活着非常好。”
至此,大概也会有人觉得他在作秀,言不由衷。就连毛姆也让布吕诺船长逼问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你离开欧洲从来也没后悔过?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怀念巴黎或伦敦街头的灯火?怀念你的朋友、伙伴?还有剧院呀报纸呀公共马车隆隆走过鹅卵石路的声响?”
很久,很久,斯特里克兰德一句话也不说,最后他开口道:我愿待在这里,一直到死。
布吕诺船长仍不死心:但是你从来也不感到厌烦,不感到寂寞?
书中的原话,“他咯咯地笑了几声”。
毛姆还借布吕诺船长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91岁的毛姆可谓长寿,而他一生里似乎都在寻找这样一个圣地。他自己在找,他让笔下的各色人物也在找。或者,他道出了大部分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那应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精神图腾。只因俗世枷锁而雪藏或泯灭罢了。
写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与写于1951年的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前后相差32年。读罢毛姆再来读塞林格,读罢塞林格再来读毛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里那个霍尔顿整天晃晃悠悠,拒绝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做作和毫无个性的生活,不愿遵循世俗,而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是个有职业、有家室的证券经纪人,却也像霍尔顿一样不循规蹈矩,以至甘愿把自己流放到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这是两部让我惊醒的作品。
据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比利.费恩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两本书都用少年日常用语讲述主人公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所不同的是哈克比利.费恩代表纯真自然,而霍尔顿所上的那所贵族学校培养的都是见钱眼开的伪君子,霍尔顿的理想破灭了,只能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却是一位渴望画画儿的画家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毛姆的另一部书的名字叫《人性的枷锁》,单看《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书名就知道毛姆是一个追求完美理想和个性自由发展愿望的人,是一个极具反叛色彩的人。毛姆,一个被称为“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不同于英国文学的别样风格。
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也许作品有时候只属于作者自己!外来的读法是种主观的 想法。
记得钱钟书先生决定写《围城》时就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刺激。钱先生的学问是没有人与之可以媲美的。钱钟书先生说:毛姆都能写出那样的小说。读者之多是无法计算的。毛姆当时确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于是乎《围城》横空出世!关于《围城》它可以说是借着钱先生的才华融多家与一体的杰作。其中可以看出很多欧美小说名家的影子,以为钱先生学贯中西的才华《围城》被写成了一部杰作!
毛姆以前是个医生,而当医生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的画本身就很有价值,这部以他为原形的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高更印象派宗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塔希提岛---高更隐居的小岛也名扬
于世,成了旅游胜地。
根据高更的著作《马裏欧的古代信仰》,知道女人是月神希纳,男人是地神法脱。大地之神主宰人世的生成和轮转,乃是必然的毁灭。月之女神掌管永远的丰收和不朽。
这是关于这个作品的题外话,而真正的文学内涵远非如此简单的解读。这本小说远远超过毛姆自己的解读。因为我发现其实这本小说写的是关于天才的事情!天才是个残酷的字眼,人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天才!因为我们总相信:天才出于勤奋!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在文学领域。真正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天才。文学不过是艺术中最上乘的精品!
作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把人类的智慧发现后用作品表现出来。人们很难均衡文科与理科的思维。理科讲的是科学。科学真的是个很麻烦的词语。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能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才是科学。科学越来越教人怀疑?怀疑所谓的科学?所谓的科学根本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我不想借文学来阐释科学
。
张贤亮在《绿化树》中说:“凡是出现两次的事物必有某种意义,那就是命运!”
文学,文学真的是很难言的东西,它如此另人费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学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尤其是化学!而文学则不然!这个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尼采说:“模仿无疑于自杀”。科学的本质正是模仿。
“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对半路出家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的揣测。在小说行将结尾之时,他又借布吕诺船长之口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月亮代表高贵的精神追求,也就是真我。六便士代表低俗的物质生活,也就是假象。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月亮的美丽和迷人,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坚定而勇敢的为了“月亮”而放弃“六便士”。毕竟便士也有便士的幸福。毛姆在小说中描述了一些欧洲人,放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到远离文明的南太平洋岛生活了一辈子。作为迁徙者,布吕诺船长说,他在那里生活的非常幸福,原本并没有打算到这个岛屿上生活的,只是来观光一下。没想到一踏这块土地,心中有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体验,就从此再也不想离开这儿了。虽然这里甚至远离文明,但是在这儿没有嫉妒没有斗争,阳光很明媚,雨水很甘甜。自己种植果树、庄稼,一家人收获,很踏实、很幸福,也很骄傲。
最后想说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究竟有什么含义?一般人的解释(我过去也一直这样认为)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力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但也是一位毛姆的研究者解释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月亮代表仰望星空,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的时候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名字挺有意思,遂成。两者正是暗
含了现实与理想的意思。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其实门一直都开着,问题只在于我们的脚步去留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