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廉官美称略考

(2011-08-10 16:13:39)
标签:

廉官美称略考

悬鱼

官箴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大学者王亚楠说过:二十五史就是一部贪污史。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贪官污吏便代代相传,但有贪就有廉。自古以来,“廉”和“贪”都是区别各级官吏清浊善恶的重要标准。尽管历代官吏所处的环境各异,但是“以廉为本”的基本要求却是共同的。“廉”见于廉吏的个人生活中,每每表现为“志行修洁”、“自奉简约”、“固守清俭”、“小心奉法”等,而见于其政治生活中,则表现在“革奢务俭”,“省浮费、去侈靡”,“为政宽惠”等等。
    “廉吏”的确定性含义最早见于《周礼·无官冢宰·小宰》,文中提出考察群吏的治绩,判断其优劣,以“六廉”为标准:“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善”是指善于做事,众望所归。“能’’指能行政令,令行禁止。“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尽责。“正”指不倾不斜,品行方正。“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辨”指明察秋毫,不疑不惑。这一切恰与“廉”字较早的含义“棱角、锋利”丝丝人扣。《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即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角而不至于把人刺伤,正是这个意思。


    “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古人早巳将名位利禄称为“天械”,意为那些东西像枷锁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韩愈诗《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逸步谢天械”。“逸步”即快步,“谢”即告别,孟几道因“不附离”上司而“见疾”,调离他任,韩愈却为之庆幸,以为这是快步告别了官的束缚。宋太宗曾为宋朝的官吏亲笔书写过一幅《戒石铭》,以后沿用下来,成为“官箴”——即为官的箴言,也就是官吏的“座右铭”。《戒石铭》是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他是在告诫他的官吏,吃的是人民的,喝的是人民的,如果贪赃卖法,虐待人民,天理难容。后来的官吏如果能够铭记太宗的“官箴”,体察百姓的疾苦,恐怕也不会有向金人请降、称臣、谢罪、献地直至徽钦二帝被劫走的“靖康之耻”了。


    清代还有块石碑也刻了个《官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轻慢意),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对于公与私、廉与贪,说得更加泾渭分明。与“官箴”相近的还有誉称清代“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禁止送礼檄》: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饬,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檄文虽短,却落地有金石声,“官箴”、“檄讨”都包含着清官的情操。


    春秋时鲁人曾参贫困,鲁国君派人送给他一块土地。连去两次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收了人家的东西就怕人家,给别人东西的人就对他傲慢,虽然国君并不对我傲慢,我能不感到害怕吗?这正所谓贫贱不能移也。为了提倡拒礼,现介绍几个拒礼时常用的谦词。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说过,重耳到了曹国,曹公很不礼貌,而曹国的僖负羁夫妇因敬佩重耳和蔑视曹公的无礼,专门向重耳赠送一盒食品,在食品中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回了玉璧。于是后人把不受馈赠而表示谢意称为“璧谢”。并联系“完璧归赵”的典故,派生出“璧还”、“璧赵”、“奉赵”、“璧回”、“璧返”诸词。


     再进一步,后人亦用“冷面”、“铁面”、“青天”、“臣心如冰”代称清官及清官的严正态度和洁美品格。《明史·周新传》说监察御史周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惧,目为冷面寒铁。”可见纪检监察官员的威严首先来自铁面无私。


    更有一个比喻廉洁的词曰“悬鱼”,耐人咀嚼。《后汉书·羊续传》说太守羊续,廉洁清正,他的下属--一位府丞讨好他,送去了一条生鱼,“续受而悬于庭。”接受了,却悬挂于庭堂之上。“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献者以杜其意。”可见这位羊续大人“铁面”到了什么程度。这种“悬鱼”于前庭,让送礼者臭名昭著的办法,至今仍然可以效法。因此,后来“悬鱼”、“悬枯”、“悬枯鱼’’也就成了清官和廉洁行为的代称。到了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想把羊续提拔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当时拜三公的官员,却得向官署东圆“礼钱千万”,以表忠诚。这收“礼钱”的差使由中使“左驺’’督促进行。所以,“左驺”所到之处,“辄迎致礼敬,厚加赠赂”,因为他可以直接影响皇帝取舍的态度,直接汇报“三公”及“准”三公们上交礼钱”的态度和数量,所以大家都想送点东西,走走他的后门。无奈羊续让来使坐席片,还声称一穷二白,绝不“赠赂”。于是“左驺白之,帝不悦,以此故不登公位。”没过多久,羊续就病故了,时年四十八岁。可他“遗言薄敛,不受赐赗(音丰)赠。”而且“官赙百万”的“抚恤金”也“一无所受”,可见“悬鱼”决不是做做样子,欺世盗名。正因为如此,宋人、清人才有“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郭外行春策病马,壁间退食悬枯鱼”等诗句。
与“悬鱼”相关的还有“悬联”拒贿。说的是一个叫武承漠的地方官,到任之日就在官府的照壁上悬挂了一副对联:
   罔违道,罔咈民,真心公平,心斯无作;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罔”作不解,“咈”(音浮)作违背解。不违背道德准则,不违背民众心愿,才能心安理得;不容私情,不受贿赂,才能够严惩欺世盗名之辈。“悬鱼”从反面教训,“悬联”从正面提醒,殊途而同归矣!


     关于拒礼,还有广为流传的暮夜金的故事。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汉代杨震,华阴人,为人刚正,博学多才,人称“关西孔子”。家贫苦,除教学外,还租地耕种,学生助他种植,他拔其禾苗以示拒绝。后被大将军邓骘发现,举荐为官。一次调任时,途经山东昌邑,杨震的弟子,被杨举荐为昌邑令的王密,“至夜怀十金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故人”在此是老师对门生故吏的自称,意思为:我这样了解你,对待你,你为什么不明白我的为人呢?王密却说:“深夜没有人会知道你收了礼。”杨震则反问:“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来,人们就把暗中行贿称为“暮夜金”或“四知金”,而把念念不忘天地良心称为“畏四知”。明人《暮夜金》诗曰“暮夜金,光陆离,故人心,君不知”,记载的就是杨震拒贿的事。
     《后汉书》还称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需知行贿乃犯法之事,多偷偷摸摸送至私宅,不受私谒实为拒贿的一大法宝,仅此足见其拒贿之决心,亦可为今人之镜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