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缕玉衣——商丘博物馆镇馆之宝

(2006-11-10 22:50:34)
分类: 镇馆之宝
    1968年,解放军在河北满城放炮开山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王陵,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这座西汉王陵中出土了 “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级文物。无独有偶的是,1986年的一天,河南商丘永城的农民也是在放炮开山时,发现有一座山好像是空的,里面竟然是被古人掏空的墓穴,考古发掘也出土了“金缕玉衣”等国宝,这是谁的随葬品?无意中开启的是谁的王陵?两件“金缕玉衣”之间有无联系?

金缕玉衣——商丘博物馆镇馆之宝

发现金缕玉衣的这座小山群,位于河南永城北30公里,在豫东平原上显得并不突兀,可是考古发掘出的珍贵文物等,让人不由得猜度,它背后的神秘主人。
这件金缕玉衣由2000多个玉片组成,长180厘米、宽125厘米,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质温润,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或青玉,玉片工艺精湛,薄厚均匀、抛光度高、打孔规范。
  当人们搬开了无数块封堵墓道的整块大石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墓室都是用朱砂涂出的,这个石室墓让人吃惊的,不止是墙壁上涂满红灿灿触目的朱砂,这里斩山而居,像迷宫一样,廊回路转,有前庭、前室、后室、回廊、隧道等设置,墓从保安山东半坡进去到西半坡出来,东西全长210多米,它总共有两个主室,30多个耳室,它的总共面积是1600多个平方米,总容积是6500个立方米。如此高级别、大规模的地下宫殿,埋葬的是谁呢?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中看,它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时期面积最大,规模也是最大的一个作为诸侯王的墓葬。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金缕玉衣等国宝,他的主人后来被郭沫若先生证实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也就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在永城芒砀山发现的这座王陵,在规模上比满城汉墓要大许多,翻翻史书,河南商丘在汉代时曾经是梁国的都城,而第一代定都在永城的梁王,则是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也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亲叔叔,难道这无意中开启的,竟然是西汉梁国的王陵,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与同样身着金缕玉衣的中山王刘胜,之间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属关系。
在墓中还发现了西汉时代的冰箱,冬天的时候蓄冰在里面,夏天就可以消暑享用;中国最早的坐便石厕,有石坑、石栏杆、脚踏座垫等等,还有精致的刻花图案。

  史书记载,商丘在西汉时代曾是梁国的都城,梁国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200多年间共有14位王,几乎与西汉时代同始终。其中以梁孝王刘武在位时,军事最强大、经济最发达。考古学家经过对地下宫殿的勘测,再结合历史记载,似乎也把焦点集中在了梁孝王刘武身上。
这个地方是梁孝王墓,这个跟九几年在保安山发掘的时候发掘文字记载证明了这个地方就是梁孝王墓,在保安山这个清远基础发掘的时候,发现数十块带有孝园文字的这样的瓦当,因为大家知道,西汉梁王当中,死后封为孝的,谥号为孝,因为孝是死后给他的谥号,根据他以前生产这种本性,死了以后会给他一种谥号,只有刘武死后,谥号为孝。

  一个“孝”字,把搜索一下子定格在梁孝王刘武身上,而据《水经注》中记载“梁孝王墓在砀山南岭上”,帮助考古学家最后确认了,墓主人的确是梁孝王刘武,在大墓的北侧,考古工作者还找到了刘武的妻子李后之墓。
对于墓葬等级规格,古代一直有极严规的规定,像九鼎八簋、六驾马车等都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穿着金缕玉衣的梁王,是否说明诸侯王也可以享受皇室待遇呢?
这件金缕玉衣是由2000多块玉片组成,据专家分析,它们还是新疆玉,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些玉是如何长途跋涉,运到豫东平原上来的。其实,除了珍贵的材质和工艺,金缕玉衣还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永城王陵中,考古发掘出的这件金缕玉衣,面部材质为新疆白玉,其他部分除白玉外,还有少许青玉,质地优良、温润剔透,让人不由猜测,在没有机动车辆的汉代,长途运输的辛劳。在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材质也是新疆白玉间杂青玉。在2000多年前,诸侯王们为何要不惜工本的制造金缕玉衣,还要隆重地穿着它下葬呢?
  金缕玉衣有一种寓意:第一个就是他们想穿上玉衣以后,就可以保持人尸体不再腐烂,象征永生一样。第二个是人死后升天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想法。
  西汉有着极严格的丧葬制度,而蕴含的美好祝愿玉衣,则是必需的丧葬品,按规定,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穿着金缕玉衣下葬的梁王,是否僭越皇权呢?从这个方面看,西汉粱王在西汉时期享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再一个也说明西汉前期可能在使用玉衣等级规定上还不像后期那么严格。
梁王墓中出土的一个铜钟,上面有九字铭文“上御钟,常从,盗者弃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完整的法律条文,这件西汉皇家御用物品应当是皇家赏赐给梁王的,它出现在梁王墓中,也从侧面说明了梁王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文献记载说梁孝王刘武“赏赐不可胜道”“得赐天子旌旗”,富可敌国,那么,更多珍贵的随葬品到哪里去了呢?宋代有一个进士,叫陈纲进士,他游保安山的时候,留下一首诗,这个诗中其中两句是这样讲的,“狐鸣陈胜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这位宋代进士诗中所说的“金尽梁王石室空”描绘的是否就是梁孝王,所拥有的地下宫殿,我们已不得而知。不过,在王陵附近的村落中,广泛流传着关于梁王墓被盗的说法。历史的巧合是,2000多年后的1928年,盗走了清东陵50多箱文物的孙殿英,恰好就出生在永城王陵旁的小村落。
史书上有一个曹操别传上记载,曹操引兵入砀,伐粱孝王冢,得金宝万斤,有些传说说是72船,运的非常艰难,《曹操别传》上说,梁孝王墓中多数的珍宝,在入葬的300多年后,就被曹操盗取。所幸还留下金缕玉衣,印证了西汉前期的丧葬制度,忠实讲述着梁王室的兴与衰。到了三国时代,用玉衣随葬的制度就被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玉衣随葬的形式出现。金缕玉衣,也就此成为两汉时期空前无后的历史绝唱。
 
关于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从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