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浙江富春江畔居住十年画成的长卷国画,将当时富春江畔美景写入画作。其画技高超,“不设色而使墨自具五彩”,成为传世名作。
作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其实只是它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卷名画为何会分作两段,又为何分处异地,这个故事说来话长。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兴住着一位名叫吴洪裕的官宦人家。一天,吴府上下一片慌乱,原来老爷吴洪裕病危了。寝室里,烛光摇曳,家人围在病榻前,焦急地等待着老人的遗嘱。吴洪裕气如游丝,眼睛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
对于这幅宝画,吴洪裕喜爱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件宝贝,他就爱不释手,整天翻来覆去地欣赏,临摹,恨不能走到那里,都把它带在身边。由于太喜爱它了,吴洪裕还专门修建了“富春居”小屋, 专门用于安放《富春山居图》,足见他对宝画的喜爱程度。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虽然部分损坏,却得以继续存世。
两幅假《富春山居图》的命运:
1、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自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问世起,它就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不知传了多少人,到了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著名画家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反复复地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也许您会问,难道画是假的?不,画是黄公望的真迹,但画上却没有名人题跋。题跋就是在画面上题字。于是,沈周开始策划由谁来为画题跋了。
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不愧是大画家,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1996年出现在北京瀚海拍卖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以1000万元高价收藏。时到今日,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已经和黄公望的真迹一样,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清乾隆年间,不知由何人临摹的一幅《富春山居图》和真迹《富春山居图》先后传入清宫,又上演了一场真假画卷之争。
故事从1745年开始。那一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六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就在这幅《富春山居图》进入皇宫的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地方官员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
当然,在先后进入皇宫的两幅《富春山居图》中,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乾隆皇帝认定先进宫的那一幅,也就是他在上面赋诗题词的那一幅是黄公望的真迹,后来者的是临摹品。由于后来者画得实在太好了,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皇帝不忍心丢弃,也把它收入内府收藏。
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没有人怀疑乾隆皇帝的鉴定,直到清朝灭亡后,学者们才提出了疑义,认为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那幅《富春山居图》,才是黄公望的真迹。理由是:那幅《富春山居图》是半截画,有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的痕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经过两岸专家反复鉴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最终确认被乾隆皇帝鉴定为真迹的是假画,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才是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无用师”卷。
不知为什么,假画《富春山居图》竟然蒙骗过了宫廷鉴别家的眼睛,就连天下第一收藏家乾隆皇帝也没能辨别出真伪,把假画当真,细心珍藏,在6米长卷的空白处,几乎填满了御书和藏印,成为一大奇观;而真迹《富春山居图》却被打入“冷宫”,冷落在了一边。
真迹《富春山居图》虽然蒙受了“不白之冤”,被打入“冷宫”长达二百年,但是却因错得福,没有被皇帝在画面上题词赋诗,加盖玉玺,保留了一个“干净之身”,从而完好地保持了原画的风貌。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故宫文物运到台湾,真、假《富春山居图》也随之去了台湾,如今它们都珍藏在台北市的中山博物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剩山图”经历了曲折的传承,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