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清华二流生源外流 |
分类: 校园评论 |
下月开始的新学期,在北京部分中学名校的高一年级将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中外课程合作项目班,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出国班”。相比过去两年在本市示范高中高三出现的出国班,今年首次在高一年级集体亮相的出国班具有某种标志性含义,意味着中学尖子生“外流”到国外名校和港校已逐渐成为一股颇具规模的潮流。(新闻报道)
看似没什么,实际上却可怕的很,一直叫嚣的“北大清华二流论”将在生源上得到印证。殊不知,在此之前多少人把能上北大清华当成一种荣耀,对学生个人是一种肯定,对学校家长更是一种骄傲。所谓“天之骄子”,“象牙塔”之类的美誉,如果缩到侠义上,恐怕唯此名牌学校能够担当。然而,慢慢的,北大清华的主流名牌地位却遭到冲击,所谓北大清华二流论不再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许,现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一直以来就有不少高考状元在选择学校上徘徊不定。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似乎已经留不住他们了,他们把目光停留在香港,以及欧美一些名校,想着那样能够博的一个更好的前程。现在,又有出国班出现了,意味着很多学校的尖子生,将被集中起来,直指国外名校,和港校。这样以来,学生个人选择的意愿都被剥夺了,这些尖子生的目标很明确,不是北大清华,而是其他学校。这样的举措虽然还没有普及,但是就此势头就可对结果管窥一般。尖子生走了,二流生替补上,北大清华的生源沦为二流了。
这对很多不拔尖的学生是好事,意味着,他们上名校的竞争压力显然小了很多。但对北大清华而言却丧失了一大批优良生源。尖子生的DNA已经被试管装起来,运往别处了,面对此,名校也得长叹。为何会形成此种局面呢?
一来,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富裕,受出国留学潮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想尽法子把孩子送到国外,这里边不乏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有成绩,经济条件又富裕,掌握着通往国外留学之路的两个通行证,为何不去呢?究其根源,也要怪,现在很多人把出国留学当做谋求更好的前程来看,认为在国内发展不出什么了,似乎出了一个北大卖猪肉的,就可以否定其为烂校。很多人对国外诸校存在盲目的追捧。当然不可否认那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国内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但是如此这般全盘否定,恐怕有失理性。
二来,在一流跟二流学生的界定上。现在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之间也分尖子生差生,成绩决定一起。这样的分划,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集中对尖子拔尖生进行特殊教育,从而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但是现在出国班出现了,是否以前的尖子班就要被现在的出国班所代替,那么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哪里去了?是否留下的就是二流生,教育都对学生这样划分等级,可曾想过对学生的影响。很可能一个学生错失了去特等班的机会,而留在差班内憋屈,何况差班学校的管理也会相对松弛,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如此这般,本来潜在的一流也没落成二流了,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三来,这些被圈起来出国班的学生,假如有一天受国外学校名额限制,只能继续留在国内了。这样以来,不难想象的到,会有什么结果。一直以来学生高高的理想就是出国,现在出国不行了,自己被淘汰了,现在他们眼里,恐怕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都成了二流,此等心理上的落差,怎能平衡。即便是该生最后选择了留在北大清华,学校的招生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一个学生而言呢?如此“出国班”带来的深远影响怕是很难填补。
最后补充一点,这个政策目前也只是在北京一些学校执行,我们都知道,北大清华对北京的学生限制比较低,他们想上北大清华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整个全国范围内,北大清华的地位已经是崇高的。即便是北京的学生出国了,对整体大形势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还能给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名牌学校的机会。但不知将来发展形势如何,但无论怎样,希望北大清华生源二流论不要成为现实。这是一起学生,学校,教育之间的选配,希望慢慢的,结果会是好的。(文/郝天喜)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