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评论《邓圣凯一笔双钩书法之印象》
(2022-03-17 18:13:06)
标签:
邓圣凯双钩书法沙县 |
分类: 随笔评论 |
双钩书法家邓圣凯先生是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一笔双钩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华夏诗书联书画院研究员,三明市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电视出镜率很高,也许是双钩书法适合在舞台上现场表演,观赏性强,电视台经常有他现场创作的报道。2015年,他荣登中央电视台“农民春晚”节目,也曾在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获书画类金奖,在意大利的电视台播出,许多观众被他的双钩书法艺术所征服。
双钩本是摹帖的一种方法,用透明的纸张覆盖在字帖上,用毛笔描摹出字帖点画的外框,从而勾勒出字的轮廓。这种工作是工匠的活计,称不上艺术。邓圣凯青少年时期花不少时间学习这种描摹,双钩过蓬莱山白云洞上据说是蔡邕所书的“白云堂”,武则天的《去罪金简》,还有沙县城墙上的“迎恩门”三个大字。“迎恩门”并不是双钩,但看起来有点像双钩,因为工匠当初在凿字时边缘凿深了一点点,看起来仿佛双钩了。“迎恩门”石碑是城门被毁时他祖父收藏的,却成了他学习双钩书法的帖子,2020年他捐给了凝翠阁沙县博物馆。
曾经与多位书法家有意无意间讨论了关于双钩书法的问题,他们基本上认为双钩不属于书法的范畴。这正如有人不把通俗小说归为正统的文学艺术一样。我则认为历史上双钩只是把已经写成的毛笔字边缘细细勾勒出来,当然不属于书法,但是如邓圣凯的双钩则完全不是这样,他是根据一首诗或数首诗加以构思布局,再用一笔双钩创作出来,书写过程展示了他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他的创作感情,当然就上升到书法艺术,成为一件双钩书法艺术品。艺术的本性就是不断摆脱固有的状态,从而走向新的征程。而邓圣凯的双钩书法正是摆脱照瓢画葫芦的传统,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其双钩书法创作有现实主义低吟,也有浪漫主义的高歌。写实展现生活的本色,夸张飞扬精神的潇洒,笔法跌荡,气势或雄奇或纤巧,雄奇处若大风起兮云飞扬,纤巧处则游丝萦绕孤烟缕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双钩形态,但总体来说他的双钩书法趋于浪漫飘逸的倾向。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转引自马钦忠著《书法与文化形态》第25页)炼形也好,炼神也好,都得通过立象以尽意。对于书法来说,这个“立象”就是书法创作,就是濡墨书写的过程,通过笔墨把书写者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象展示出来。而读者细审品味其字,则理悟书写者的审美倾向、艺术特征和精神气质。北宋的朱长文在评论颜真卿书法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劝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越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正是这个道理。邓圣凯的双钩书法,虽然难以辨清其具体的功能,但其旷达的状态和浪漫的情怀,总是扑眼而来。书法之“立象”,从书写角度来看,应该从运笔的轻重徐疾得到表现。这在邓圣凯的双钩书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轻时笔如游丝飘空,孤烟袅风;重时笔如岩崖崩云,雄风振谷;徐时笔如旱地濡水,洇浸漫渺;疾时笔如草原飞马,直奔远方。其代表作《江山如此多娇》、百米长卷《客家祖地颂》(由三明博物馆收藏)都可见其运笔之轻重徐疾,表现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
邓圣凯青少年时拜童日采先生为师学习书法,主要学习二王和欧柳。童老先生住在东门,是沙县最后一位秀才,国民末年曾任国民党沙县党部秘书,能写一手漂亮的字,20世纪90年代初,年近九旬才辞世。60年代初,童先生因成份不好,为人非常低调,拜师也是偷偷地,或者说悄悄地进行的,但严格地行了拜师之礼。邓圣凯之父敬奉鸡、粉干等拜师礼品。童日采作为文化人,那时已没有往日的风采,常常是应人之请去做礼书,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邓圣凯有时跟着先生一起去打下手,帮助先生用毛笔记账,抄抄写写,也换来一两餐饭。这种情况断断续续持续到初中阶段,期间还经常听童先生谈古说今,耳濡目染。邓圣凯的楷书与童日采先生的很相近,其风格大体不离二王。邓圣凯也会做礼书,就是青少年时期跟先生学的。初学毛笔字,手老是不听使唤,毛笔握不稳,字也写不好,练习写字觉得非常枯燥无味。写不好,还曾挨先生或父亲打手板,有一段时间真得怕写字。但写了一两年,到三四年级手就写顺了,心情也愉快起来,还用毛笔帮助母亲抄写了很多药方。
邓圣凯小时候也喜欢画画,而他母舅叶运根是一位民间画师。他跟童日采学书法的同时,也跟舅舅学画画,学白描、花鸟等等,也断断续续学到初中阶段。初中毕业后,邓圣凯就走上了社会,开始在城关人民公社建设大队当森林普查员、土壤普查员,大约于1975 年到官昌水库参加水库建设。在建设大队、官昌水库工作期间,喜欢上了双钩书法,劳动之余经常练习,琢磨怎样把字写好。1976年4月到1981年1月,到福建省南安步兵274团参军,也利用时间练习双钩书法,凡是出黑板报、宣传栏,标题经常用双钩来写,并有了较大提高,但那个年代没有字帖可临,只是凭着自己的喜欢乱写一气,更谈不上书法艺术的自觉创作。
1981年1月退伍后,到沙县雨伞厂工作,在雨伞上画花鸟画,当然工余时间也经常写双钩书法,主要是反反复复临习“迎恩门”等文字。书法为怡情,画画则谋生,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生浪漫与现实的的两道风景。1983年10月,回到建设大队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92年3月。1991年冬参加考干,后来录取到凤岗镇企业站工作,离开了东山村(原建设大队),后来又调到凤岗镇家经办担任主任、农业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兼任水利站站长,一直工作到2013年提前退休。不管做何工作,邓圣凯都一直坚持双钩书法创作,长期的坚持和探索使他的双钩书法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双钩书法需要比常规书法更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邓圣凯的双钩书法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百米巨作,都是一笔连成,叫一笔双钩。一笔双钩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字与字的连接,抑或一字之内笔画安顿,在纵横挥洒之间,都需要丰富的书法空间想象力。起笔处便要想好结笔处,中间经历起伏跌宕,甚至云波诡谲的大开大合,然后终点回到原点,形成一个羚羊挂角、不露痕迹的环形形态。一笔双钩的连接方式有借、接、合、融等等,无论哪一个关节没有处理妥当,露出破绽,都将平淡失神,更何况还得张力饱满,律动机锋意趣。客观地说,双钩书法特别是一笔双钩有些致命的弱点,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存在一些问题。从汉字的规律上审视,某些字组合不够自然合理,这对一笔双钩书法提出了很大挑战,不知双钩书法家们如何利用智慧去解决。艺术之路漫漫无止境,我想把这个重任放在邓圣凯的肩上,也放在双钩书法家们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