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到新西兰的合影
从我大徒弟远在德国的思怡凡小姐的博客上发现了篇转贴文章,小凡给它取名为“客在他乡”,很贴切。我转贴在自己的博上。由于小凡说无法追溯作者,所以采取拿来主义,先借来用用。
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我们在国外——转帖
有人对我说,"你以为你出国就了不起了?"
出国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的。
但是,出国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如此说是因为,我们有着其他人不能体会的辛酸苦辣,也看过和经过太多气愤无奈。
可是从来不愿说起,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故事,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故事太多,已经不再为此大惊小怪,或者应该说,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想如何诉说了。
外国人
不论是自己向往,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来到国外,从到了异国他乡的第一步,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外国人。
外国人,顾名思义就是外面国家的人,一个本不属于本国的人,外面的永远和里面的有着所谓的区别。
本国人口头上是很注意回避用"差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所谓的区别,回避使用带有优劣色彩的词汇,然而这又能如何?
实际生活中,赤裸露骨的差别何处不在?租房子,进学校,找工作,就连消费都包括在内。
外国人这个名字,随时提醒着我们这里不是家,所以不要幻想平等,不要奢望同情,最后能帮自己的只有自己,要渐渐学会自己疼爱自己。
从踏入别人的国门,我们就要学着精打细算,学着兢兢业业,
学着洁身自好,学着面对油盐酱醋,面对锅碗瓢盆,面对人间冷暖。
摔倒了爬起来,明白了懂事了。摔多了,习惯了。
大事小事都要靠自己,所以我们越来越坚强。
天堂不在国外……
国外不是天堂,即便说给出来旅游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反而换来的将是一句不知好歹。
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我们都明白接着要在国外走过的这几个灰色春夏秋冬将要如何坚强面对,这里没有天使,也不是天堂,至少对于我们这群被称作外国人的群体来说,这里绝对不是天堂。就连我们自己在明白的时候,也已经是在国外翻打许久以后了。
蝙蝠不会和鸟儿飞翔,也不同于兽类的习性,能和它为伍的只有和自己一样的蝙蝠。
亲情
想家想父母,但是不懂得如何能确切表达。即便在国外学了许多语言,却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里面的分量,心里明白,也想说,说不出来。
想家的感觉很美,就像圆月的深夜,想要沉浸在这个美丽中,却有冷风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外国的月亮。
家,对我们来说,是藏在心里最暖的一个寄托,不敢打开这个盒子,一旦打开,眼泪就会有流下来。
然而,外国不需要我们的眼泪,只需要我们汗水。
亲情也自然就成了一个被禁忌的话题,成了扭着心头的痛。
结
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认可。
我们在国外,
努力过,成功过,相信过,期望过,欣慰过,失败过,猜疑过,伤心过,失望过,愤怒过,高兴过,糊涂过,领悟过,张扬过,虚伪过,坦诚过,兴奋过,平淡过,堕落过,发奋过,认真过,马虎过,悲哀过,同情过,怜悯过,无奈过,争取过,承受过,美丽过,丑陋过,施舍过,得到过,想念过,忘记过,珍惜过,遗失过,挣扎过,痛苦过,精明过,疯狂过,傻过,哭过,笑过,忧过,愁过,真心恨过,更真心爱过。
有血有肉的我们在国外曾经走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