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元户”在人们心中的时代烙印

(2009-09-13 10:58:00)
标签:

国庆

征文

万元户

时代

烙印

休闲

我爷爷是个老实本份的农民,一生一世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他的脑海里,对“万元户”是没有概念的。他对“万元户”没有概念,不是他不识字,认不得钱,而是在他那个年代,一万元实在是个天文数字。他坚信,任凭他如何辛劳,这辈子都不可能挣到这个数目。那时,一个正劳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就是收成好的年份,也就值1块钱。全家四个劳动力,一年到头再怎么卖力,也只能挣不到一千块。这点钱,除了日常的开销,到年底能剩下一二百就已经很不错了。一万元,对爷爷来说,需要攒上五六十年,还是在没有任何意外(比如受灾,比如生病)发生的情况下。

 

到我爸爸成为全家顶梁柱的时候,对“万元户”印象就很深刻了。他对“万元户”印象深刻,不是那时的钱突然变得特别好挣,也不是他早上起得早曾经在路上捡到过一万块外财,而是身边真就有人成了“万元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产量大大提升。农民除了种地,还能在农闲时节出门打打工,一些脑子活、胆子大的农民开始下海经商。在人们的怀疑和质疑声中,“万元户”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让所有的农民开始有了致富梦想。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在各个角落捡拾着自己心中的黄金。就连做事一向稳当的父亲,也和人合伙办起了厂子。不过,那时的钱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好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挣过大把的钱,家里的积蓄也从没有到过一万元。但生活确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起来。特别让父亲母亲自豪的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在需要拉扯三个孩子的情况下,先后两次翻新了祖屋。八十年代初盖了四间砖房,九十年代初又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万元户”在父母亲眼里,已经物化为全家的安乐窝。

 

当我成家立业的时候,攒够“万元户”已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生目标。我参加工作时,第一年每月的工资收入仅一百八十元,第二年转正后也只有三百多元。但九五年过后,工资收入每年都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九七年那会已经破千,我比较容易就尝到了一年挣上一个万元户的甜美滋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一个月能挣到一万元的人已经比比皆是,一顿饭就以吃上一万元的也不足为奇。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只囿于对基本生活的保障,而是更多地讲求它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提升。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万元户”似乎已经不值一提。他们丝毫不会怀疑自己能挣到一万块,只是琢磨如何更快地挣到一万块,又如何更快地花掉这一万块。一生能够挣足一万元的“万元户”,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不是光荣,而是耻辱。

 

“万元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越来越小,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中国人奔向小康的步子越来越快了。一定要投票支持一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