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历史讲坛社会杂谈文化现象北行剑客谈天说地 | 
 
此文刊于《燕赵晚报》(5月28日C15) 
 
各种各样的历史秀能够在中国火爆蹿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社会上对各家或正说或戏说或演义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做法褒贬不一,但这个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历史正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甚至追捧。为何会这样?主要是受以下六种心态的驱使。
猎奇心态。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从上中学就开始学习历史了。但可悲的是,我们的历史书上除了罗列那些枯燥无味的年代年份数字和一些主要事件和人物简述外,根本没有系统全面并且有血有肉地交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估计没有人愿意去念那样的书。但现在电视上的种种讲座,却是讲得有鼻子有眼,让人一听就感兴趣。面对那些学者们揭示的一个个内幕,很多人都是出于猎奇、好听、好看、好玩,而成为了忠实的观众。
补课心态。持有此种心态的人,大多是自觉有些身份,也较讲脸面的人。为了使自己在某种场合当他人说起历史时,不至于接不上话碴而显得很浅薄无知,那就不得不私底下恶补一番相关的历史知识了。此时,相对于闷头读书来说,看电视上热播的历史讲座,无疑是最直接、最解渴的途径。正因为现学现卖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失为一种表现自己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那些讲座面前,也就多了很多求知若渴的人们。
模仿心态。人们常说,读史以省身,观史以明今。但对于一些正处官场权术之中的人们来说,恐怕要改为读史以学招,观史以模仿了。我们平时也能时常听到一些官场之人在谈历史时,往往会把注意点放在某某人是如何巩固江山的,某某人是如何斩除异己的,某某人又是如何借势借机步步高升的。也正是这种心态大有市场,所以现在某些讲座或电视剧也往往会把大家的兴奋点集中到权术的争斗之中。那么,对喜玩权术的人来讲,听听这样的讲座,看看这样的影视作品,实际上就是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案例教学课,是非常受用的。
商业心态。还有一部分人热捧历史,却是出于开发历史商业价值的目的。当今各地较为盛行的文化旅游就是一个明证。一些政府或投资者为了让自己所居之地多一些文化内涵并以此打造文化品牌,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查寻历史事件或名人与己有关的蛛丝马迹。只要哪本书上记载了,或哪个影片中提到了,或哪个学者讲过了,哪怕是通过某人“考证”了,那就可以大做文章。历史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仍可以淘金的古矿而已。
研究心态。这主要针对一些喜欢历史又好研究历史的人而言。但他们热捧和钻研历史,并不一定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也不会像一些专家那样就某事刨根问底,而是用联系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人物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用自己的思维对其重新进行包装,作一次集成创新。比如一些网络写手,就用此法出了很多很好的作品。
从众心态。这种心态也是国人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有一些人对历史或许并不感兴趣,但老是听别人说某某人是如何如何讲三国的,某某人是如何如何讲孔子的,感觉自己再不关心,怕要有落伍而沦为孤行侠的危险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听去看。不过还好,那些讲座的生动有趣并不会让他们失望,把它当作心情的放松也是很不错的。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