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将“鬼子”引入笔下,从此100多年被沿用

标签:
社会 |
分类: 杨保强笔尖上的天下 |
“蓝眼红鼻子,四肢毛蹄子,哇呜一张口,专吃小孩子”,这首民谣据说流传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了。广州乡村的妈妈们用它喝劝顽皮的小孩子,阻止他们到清冷偏僻的地方去。
不需要过多勾画,就知道是洋人。先辈们对侵略者的讨厌,大约是到了极点,才妖魔化出这么一个鬼魅。只是用来骇呼人,说明这生番功夫不差,不是个善茬。
而最早将洋人侵略者以汉文字定格为“鬼”的,是周树槐,清朝的一个进士。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洋人陆续进入中国,作威作福,冲击着国民天朝大国的优越感,民间对洋人的仇视越发剧烈。有感而发,进士周树槐写了一篇《钟馗画像赞》,“今有鬼,远出昧谷之西,乘风弄潮,跳踉白日”。周树槐是个才子,22岁中进士,当了20县令后,辞官归田,专职写文章,写《壮学斋文集》十四卷,落笔即被书商刻版付印,这一年是1851年。在当时算是个名作家。
周树槐的作品10年流传,“鬼子”一词深入人心,当然,令“鬼子”一词深入人心的更重要的因素是,这期间中国历经了4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炮击广州,攻陷大沽,进入北京。奸恶之行,与鬼无异。
从北京城里恭亲王奕訢的绰号,也可以看出“鬼子”一词,在当时已然定型。这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在外交和政治上颇有远见。1861年,奕訢力主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在列强环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算是一场自救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就这,因为学习的是洋人的技术,是“鬼子”们的奇技淫巧,被保守派诟病和抵制。保守派们将奕訢视作假洋鬼子,名绰号“鬼子六”。
此后,甲午战争来了日本鬼子。八国联军时,英国鬼子、俄国鬼子、日本鬼子、法国鬼子、德国鬼子、美国鬼子、意大利鬼子、奥匈帝国鬼子齐聚中国,群魔张牙舞爪。抗日战争,日本鬼子在中国肆虐了14年。
“鬼子”一词延续,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侧影。一次次被强化,一次次被烙印,“鬼子”在我们民族的辞海里,宣示着苦难,宣示着抗争。
经过新中国以来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鬼子一词还会继续沿用,但群魔在中国土地上兴风作浪的历史早已过去,不会被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