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虬江里的四只水鸟
(2018-11-02 20:18:03)
虬江里的四只水鸟
哦,天哪!
从宾馆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国定路上,要经过一条河,只有三十步宽,却不叫河,而叫江,虬江。
穿城的河,啊不,穿城的江,江水的质量就不用多说了,虽然没有异味、没有不明漂浮物,但难免混沌,让人搞不清那河水里溶了些什么——生产?生活?记忆?故事?或许都有吧,就像一个人从一座城市经过,心里留下的便是混沌的印象。
江边的一排垂柳长势不错,有些年头了,即便在这深秋季节,依然青绿,依然婆娑,依然照水,仿佛看惯了更替的人便显得从容——不急跟着秋风走,天气还有一段时间温暖呢。
是的,上海的天气还很温暖。空气很干净,天空透明地蓝,阳光透明地灿烂。这与记忆或想象很不一样,没有灰尘和雾霾,没有浑浊的气味,即便随着人流在大街上流淌,人的心里也不闷,不慌。
有意思的是,桥的东侧不远处,生活着水鸟,四只。长相跟没长大的小花鸡差不多,栗黄色,短尾,叫不出名字,搜网上图片,与蒲鸡颇似。不管它们叫什么吧。看神情应该是捕鱼的,从柳树顶上飞到水边,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很有定力的样子。
于是心里想笑——哟,这是干嘛呢,等待河水里的鱼,还是盯着自己的影子,抑或欣赏越来越漂亮的城市倒影?
想起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里的句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当然还有唐
人杨巨源的《衔鱼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这样想着,不禁心里呵呵。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事儿就是那个事儿,就看你用什么眼神儿去看。
据说上海人喜欢用经济眼光看政治,所以总能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而北京人习惯用政治眼光看经济,能准确地看到应该怎么办。培训时教授提到城市之间的关系,说上海是经济中心,对周边城市有资源溢出现象,导致苏锡常经济繁荣;而北京是政治中心,不能给周边城市带来经济资源,看看北京周边城市的经济状况就知道了。莫非经济的力量是扩散的,而政治的方向是内聚的?那我们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琢磨“坚守”与“随俗”的问题,觉得很难找到分界线和平衡点。“大隐隐于市”是一句老话,一直不能理解,如今在上海市里的虬江看到这四只水鸟,突然觉得说的就是它们,就是自我和世俗的平衡吧。
2018.11.2上海窝适文旅酒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