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心困于念
(2018-01-13 08:25:02)
心困于念
哦,天哪!
有一个老朋友,事业做得相当不错,偶尔谈起,虽极力内敛,成就感依然溢于言表。可是一谈及家庭,就有诸多牢骚和不满。
原来他的夫人在外地工作,又忙,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平时都是他招呼女儿吃饭穿衣和学习上的事儿。他说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享受了作为父亲的满足和喜悦,但心里还是失落,因为妻子缺位。
我一边劝他多从妻子角度想想,一边在心里分析他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照顾女儿他得到的是快乐,看到女儿成长他享受的是幸福,为什么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还满是不满呢?一定是他的观念操纵了他的情绪——照顾家庭、教养女儿“本”应该是妻子的事儿,现在自己却不得不充当妈妈的角色,角色易位与他的观念产生了冲突。如果他从心里就认为家庭生活、照顾儿女就是自己的事,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也就不可能一边幸福着,一边不开心。
心之困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觉得自己应该是谁。
还有一个老哥,知识分子,权威,已经退下来了,可是见到年轻人总是喜欢拿些东西考考人家,在别人张口结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结果弄得年轻人都不愿意跟他交流。
有人说他有职业病。我觉得这种归因太笼统,职业病谁都有,有人很少发作,有人却随时发作,难道仅仅是个性问题吗?
我想这跟一个人认知世界的特点有关——有的人一辈子“稀里糊涂”,别人怎么说都行,怎么做都好,人们常说的“老好人”一个,认识世界的方式总是在具体的情境里,外界引发他的多是情绪反应,离开情境便无是无非;有的人认知世界以概念为主,喜欢追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不弄清事物的名称、特性就很不安,觉得知识太多而自己学得太少,喜欢刻苦学习,记住大量名言名句、奇闻异事、精彩片段等知识碎片,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有的人认知世界则和前面两种不同,他们看重的不是情境,也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喜欢在纷乱的关系中探索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成为观念。
有位作家说,人的写作可以分为童蒙的写作、概念的写作、观念的写作,我觉得也大致可以概括上面三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更简洁的说,就是三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分别侧重于情境、特征、关系。
不好说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却可以看到每种认知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从而导致人的各种困惑——有人困于“咋回事”,有人困于“是什么”,有人困于“凭什么”,有人困于“怎么办”……似乎很难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人内心安宁与欢喜。——佛家的“破执”或许能行?而当人心里存着“破执”的念头,本身就“执”了。
想好好活着还真挺难的,因为人的心念、情绪、想法总在给自己系一些不好解的疙瘩。
2018.1.12-13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