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房子
哦,天哪!
小时候好像所有人都怕黑,天天生活的房子,如果没有灯光,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敢走进去,不知那间熟悉的房子里会有什么不可知的东西,更不知道一旦走进那间熟悉的房子,再出来时会是什么样子。
说起来是件好笑的事,可是没有人觉得它有多么好笑——人小胆也小嘛。可是如果仔细想想,似乎又不是胆小可以解释的,长大以后我们依然有许多这样的黑房子,虽然它的外形并不是房子。
比如说荒山野岭里的山洞,即便是成年人,谁又敢贸然走进去?那个山洞里可能充满无数种可能性,这种不可预知的可能性让我们心生畏惧。如果说对山洞的畏惧是人对自然无可把握,那么寺庙呢?宣布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大有人在,可到了香烟缭绕的寺庙里,敢大胆放肆的人却不多,何以然?我们不知道那些庙宇、那些神像里究竟有些什么,见到这些,我们的日常逻辑就混乱了,不敢依尘世习惯行事,科学知识常常也躲起来不肯帮忙。
这些还多少有些神异在其中,再说行当吧。从事不同行当的人,对自己行当以外的行当总觉得可畏,比如富商遇到孩子的老师、官员来到医生面前、行人碰上乞丐或商贩……是不是心里多少有些恐惧?当然,我们可能说那是因为有利害关系所致,而老师大多是无条件关心孩子,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乞丐对行人还是有所求的呢,为什么会让人心里不安?行当,其实也是个黑房子,不知那房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妖蛾子,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西方有个“潘多拉的盒子”,其实是把“黑房子”打开给我们看了。正因为看了以后,我们更加担心失去什么或者留不下什么,这就是魔力。
在写作上,“黑房子”是一种模型:经历了一个地方,人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甚至“我”就不再是原来那个我了。比如桃源洞天,比如孙行者被困的炼丹炉,比如南柯一梦,比如航行者流落的荒岛……我们拿武侠小说里的山洞、山谷、墓穴来仔细看看吧,有人进去以后武功大增,成为绝世高手,而有人进去以后则思维怪诞、行为诡异,武功可能也长了,但从此不知世间规则。人们喜欢用这样一个神秘之所来衡量人品的正邪、能力的高低,那么,黑房子就成了一个化验室了,只是不同房子里的试剂、试纸不同,检验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而已。
那么,黑房子是我们不可预测的前路吗?如此,我们最大的“黑房子”当属隔世——曾经的来处和将去的归宿。前生、来世可能有些虚幻,可是谁不害怕前世对今生的影响、今生对来世的决定性?当然有人不信这个,但并没有打破那间黑房子,只是摇头壮胆不肯承认罢了。或许黑房子就是我们的内心对外界所存的忌惮吧?这真是太好了,忌惮不是胆小,也并不好笑,人只有常怀敬畏才能受到心灵的约束,不至于让自己的行为过于荒诞和放纵——不论对人对己,有这样一个黑房子,都是好事。
2017.1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