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圈圈

(2017-07-20 07:15:13)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圈圈 圈圈
哦,天哪!

    生活之地,给人以生活、家庭、世界的模型,世界再大,想象中也不过是身边的样子,人永远存在于自己的圈圈里,从来不曾走出过。

    这是读一篇文章留下的印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的生活,生在水乡,村庄里的人与外界不怎么往来,于是村庄里的人都以为整个世界就是家乡的样子——上海的周边长满芦苇荡、北京的北海漂着小舢舨,甚至塞纳河里也游弋着白羽黄嘴的鸭子……作者说,世界这么大,在乡人的心目中也不过就是摊大了的家乡。作者不是在批评故乡人孤陋寡闻,而是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可以随处飘荡,可是根永远在那里,不同的只是半径长短。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或许是吧。这方水土塑造了一个人最初的视、听、嗅、味、触的习惯,进而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标准,那么,对外界的一切也就习惯性地以此来推测和衡量了。陕北延川吴小荣的博客里说:“山西民歌明显地表现得欢快而诙谐,陕北民歌则带有浓重的凄凉和悲剧美,这正是震撼之处,这震撼源自地域的苦焦,因此相互是无法模仿的。正如马兰花生在沟滩中,喜欢潮湿和阳光;山丹丹长在山背洼,习惯于干旱和荫凉。”

    当然也有接触外界以后迅速被同化的,比如若干年前一度在文学中被广泛叙写的城乡隔膜,说是有的人从乡村来到城里转而看不起乡村,大多数作品认为这是人格问题,我倒觉得这反映的是文化不自信,是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就拿吃这件事儿来说吧,土鸡草蛋野生蘑菇成为珍贵的礼品,土菜馆、农家院、柴草地锅也成了招揽客人的招牌……“土”不再令人厌恶,反而成为特色、成为时尚。让人觉得东西南北地走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去了。
    但是,即便最终还是要走回去,也不能遏制人走向远方的渴望。或许正是因为走出去,才能够走回去吧。有人开玩笑说,在国外看到一个非常精美的商品,觉得买回去送给亲友一定会受到欢迎,翻过来翻过去地看,竟然看到了“MADE IN CHINA”,于是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一生不曾远离家乡的人,来到陌生的地方总是缩手缩脚,唯恐做了什么不得体的事情。把这两种情况对立起来看,是不走出去不知道自己有多好;把这两种情况统一起来看,走出去和没走出去都是“谁不说俺家乡好”。
    人生在世,总是背着一个装满欲望的行囊到处奔波,至于到哪里能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全凭自己的想象——想象力就是人生的半径。欲望这个词很不好听,那么,我们把它称为“希望”吧。于是想起鲁迅先生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依先生的意思,好像只有捋着前人的脚印才能走出希望来。可是也有人说:“希望这个东西,面对不同的燃料,总是烧出不同的结果。”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同样是为了吃饱肚子这么个希望,不同的人走的路不同,脚印勾画出的的图案也大相径庭。似乎又是一次悖反,可是如果统一起来看,好像更明确:人都是在为希望奔走,可是走来走去都没走出背上的行囊。

                                                        2017.7.1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花
后一篇:风从远方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