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蛋壳

(2017-07-01 07:2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空蛋壳 空蛋壳

哦,天哪!
    一种制度过于严苛让人失去自由,可离开制度又不能成为一个群体;有时跟某些人坐在一起吃饭非常尴尬,而许多因素又让你不能不吃这顿饭;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感到无法呼吸,而你要去的地方又决定你不得不坐;很多人隐隐意识到婚姻不那么幸福,可是瞻前顾后又不得不凑合着过下去……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事儿,我不知道你联想到了什么,我常常联想起的是一只空蛋壳。
    或许是受了那句名言的影响吧,“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既然打破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么怎么打破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不得不慎重,在决定如何打破之前必须维持现状。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没有人对目前的生存状态百分之百满意,都希望好点、再好点,其实也就是打破、再打破。打破之前或短或长的稳定,就是我们正在过的日子,我们叫它“不自由地在一起”。
    有尊严地活着,是所有人——至少是很多人无可奈何的生存追求,要求不算高吧?但是生活中尊严很难得。为了有尊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摆出很有身份的架势,装作很有钱的样子,表现出很有学问、很有修养、很有公德、很有爱心……在做这一切时,你很愿意吗?为了得到自己认为的尊严,我们失去些什么?心里觉得得偿所失吗?……不曾细细考较过,如今咱们计较一回,跟自己认真清算一下。哦,原来我们总是在追求尊严感的时候失去尊严,在追求幸福感的时候失去幸福,在追求富足感的时候失去富足……我们早就是一只空蛋壳了。是从里面打破还是从外面打破的?茫茫然。
    中学时代,老师经常批评我们“欣欣然陶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想想,谁又不是这样呢?
    孔子们兢兢业业地探索人格结构、社会结构,想方设法提出改良方案,“仁政”、“王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遑遑于鲁卫陈曹宋郑之间,却并未改变礼乐崩颓、家国动荡的大局,因为没有找到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生活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因而很多愿望、主张、理想看上去富丽堂皇,实际不过是个走失了蛋清蛋黄的空壳。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一个器皿的价值不在于可见的实体,而是由实体围成的虚空,虚空看不见却是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天天为生活而奔走,只看见奔走的内容,却没有看见这些行为蕴含的生活味道。道家文化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在生活中却很具体。比如说房子吧,开发商和工匠们考虑的是墙体、内饰、门窗等等有形的房子的构成元素,顾客考虑的是环境、噪音、采光、布局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双方为此在价格上你来我往,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数字。然而住户真正购买的却是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后形成的空间。然而即便把上面所说的全部加起来,也还是一个空蛋壳,作为人内心的需要,是在这个空间里的心情,是房子能够给人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心情、影响哪里能用价格来衡量?再说了,开发商、购房者在完成商品制造和买卖时,又何尝能预测得到?
    “君子不器”,器是器物,指所有有形的物质,包括一只空蛋壳。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不器”,就是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就像生命不会被一只蛋壳所左右,要么成为独立的生命体,要么加入到其他生命的运行之中。
    如此说来,空蛋壳何曾空过,至少它围出了一个空间,等等而这个空间里可以装入希望和失望,装入思考和自嘲,装入叹息和猜测……
                                                        2017.6.2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