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与英雄情怀

(2017-04-25 06:36:00)
分类: 读书闲话

关于英雄 英雄与英雄情怀
哦,天哪!

    年轻时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啊什么的,觉得实在有意思,特别是那些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让人在紧张中感受到生活的繁复与生动。

    英雄大多以杀人为本事,杀人越多本领越高。年轻啊,看到不该杀的人被杀了,心里便翻腾起杀了这狗贼的热血;看到该杀的人被杀了,心里又澎湃起正义在握的激情。大学时曾长时间地阅读“三言二拍”,被里面的“因果报应”所左右,以为世间事不过尔尔,好好做人便可高枕。但是有时又跟英雄故事相冲撞——那些为民除害、为民请命的英雄,有几人的结局符合民间期盼或虚构的所谓因果?

    如今想来,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没那么简单——英雄固然可敬可畏,可为什么好好一个人会走到该杀的地步?为什么不杀人就不能把问题解决?英雄不管这些。该杀与不该杀,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英雄与恶人的区别似乎就是遵守不遵守这个内在逻辑。因果还是有的,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善恶有报”。如果善良没有足够的自信,如果丑恶没有任何自省与忏悔,一句话,当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良心作为内在的评判机制,为善或作恶不能引发内心的正义体验,报不报的,都是别人眼里的幻像,自己无所谓,无所依恃,也无所畏惧。
    孩子们喜欢读《三国》,被诸葛孔明的智慧折服得五体投地。羽扇轻摇,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翻云覆雨,波谲云诡,便是成年人也不能为之不胆战心惊。我跟孩子们说,智慧可以救人于困顿,也能杀人于无形。孔明先生年老的时候用了火烧藤甲兵一计,看着在大火中被烧得身体蜷缩的士兵,先生老泪纵横、叹息不已:“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世人推崇的智慧,经常与计谋甚至诡计混同,不能当作真正的智慧来看待,即便算是智慧的一种,也只能算作小智慧、小聪明,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够给人类乃至世界带来补益的,而不是有益于甲却有损于乙。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向《三国》、《水浒》之类的古典名著学智慧,而不先告之以智慧的本质,他们将会因缺乏辨别力而学习一些诡计或者伎俩,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曾经私下批评过古代名著作者,何以把那些杀人放火、偷鸡摸狗的事儿当作本事、智慧津津乐道?孔子曾经非常愤怒地痛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连用陶俑殉葬尚且不能容忍,为什么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文人竟然会把如何杀人、如何害人当作赏心乐事大肆渲染且传诸后世?其实这个疑问我不该产生的,因为毕竟懂得一点文学的发生机制和功用——当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不能在现实中快意恩仇,便只好编些故事来自我发泄或者给世人寻找一个精神逃逸的去处。须知,这些名著大多是在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代表着小老百姓的价值取向。

    ——人不是生活在应该如何里,而是生活在事实如何里的,所以道理跟情绪常常无法同步甚至背道而驰。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一句很没英雄气概的话,“街上看见打架闹事的别往前凑,那不是你该管的事儿”,当时那些半大的孩子以为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正义感,回去说给家长听,家长却一致认为老师说得对。如今再见当年的那些小猴子,可能也早接受了我的观点吧。
    没有人不曾幻想过成为英雄,但是在生活中滚来滚去,只好接受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现实或者说“认命”越来越普遍。有时我在想,对现实完全接受,让自己变得随遇而安,会不会再也没有英雄情怀?可是不接受又能怎样?这是一个结——英雄结?庸夫结?纠结。

                                                          2017.4.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乱穿衣
后一篇:深夜列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