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调:文章的基调与氛围营造

(2017-11-01 07:00: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探路

格调:文章的基调与氛围营造

哦,天哪!

    [按:格调这个话题对于写作而言太大,且比较抽象,而我想说的内容很小、很具体,在阐述角度、事件选择上颇费了点心思,所以这篇文字断断续续写了几个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能让自己满意,或者说不能准确表达我对格调的理解。但是它可能会让教师和学生从以前不曾注意的角度审视写作,所以还是先这样吧,等有了新的体验再来修改和完善。]

    我曾说过,文章颇似一只精美的包,装东西(表达主题)是它的实用价值,美观(艺术的美感)是它的审美价值。花很多钱买一只喜欢的包,钱主要是花在审美价值上了。一篇文章表达的主题两三句话就能说完,之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笔墨,主要是为了文章的美感。余秋雨老师告诉我们:“中外一些顶级哲人的思维,是通过讲述往事来体现的,这比‘裸露状态’的哲理更有价值。”以前我写过一篇《格局:写作对象关系的结构化》,主要是谈主题的发现与表达,这篇文章想从文章的美感角度切入,谈谈文章意韵营造方面的体会。

    从大量的中学生作文看,文章的感情基调与氛围已初步形成,但由于缺少明确的引领与指导,学生还不知道格调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营造,导致文章格调混乱或者单薄,感染力不强。

    格调是什么?格调是文章体现出来的整体基调,是作者内心状态的外化。包括选用的意象,构图的色彩、明暗、冷暖、大小等等。格调要与文章表达的观点、传递的情绪、结构的方式相适应,二者之间构成一致或者悖离的关系。先看几组例子吧: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是一首送别诗,时间、地点且不管,我们来看后两句构图,光线是日暮昏暗,场景是江面辽阔朦胧,景物是寒鸦飞走、江水悠悠(不是滔滔),一幅灰暗、凄冷、苍茫、寂静的画面,是诗人对别后情景的想象,与人物身份、离情别绪很好地统一起来。再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清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的是长期漂泊的流落感,但是诗人所选景物却清亮明快、生机盎然,目的是用眼前景物之美反衬思乡的情绪,情与景之间形成了悖离关系。需要提醒的是,两首诗的构图一虚一实,格调非常鲜明,营造了浓淡适宜的情绪氛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王之焕的《登鹳鹊楼》和冰心的小诗“墙角的花”,看看二者在格调的营造上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两首小诗都表达了人的眼界如果不高远、不宽阔,看到的生活内容就少了,但是它们的构图却完全不同:前者是落日、黄河、大海,画面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后者是墙角一株小花,画面窄小细腻,格调清新婉约。用“意境说”的术语概括是“意近境异”。这组对比告诉我们,文章的主题可能很接近,但是画面的格调却可以千差万别。与此相反,柳宗元的绝句《江雪》跟张打油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刚好是“境近意异”,二者都是以雪作为意象,勾画了一幅苍茫的江雪图,但是前者表达了诗人心中万千孤独,后者却仅仅描绘了大雪带来的环境变化。这组对比告诉我们:格调的营造不仅仅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问题。

    鲁迅先生在《野草》里说:“我家的后花园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话没有什么深刻的哲理,却非常好玩,因为他用不同于习惯的语言(陌生化),把后花园里的两棵枣树清晰地留在了读者的印象里,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两棵枣树是什么样?它们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在《祝福》里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些看上去很像废话的语趣,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非常多,形成他风趣幽默的语言格调。

    从上面的事例与分析中可以发现,格调是文章主旨与画面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韵味,是作者内心世界外化于文字中的一种场,也是文章内涵与形式之间关系散发出的美学因素。

    对格调的内涵、形式、表达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们就要问:营造文章的格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策略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构思方法,但有几点共同的思路是所有人都应该注意的。

    1.把握好表达的感情基调。

    一般来说,作者在下笔之前可能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还是清楚的——面对文中要表述的事件,赞同还是反对?喜悦还是忧伤?同情还是嘲讽?期待还是逃避?……

    感情基调是确定文章格调的基础和依据,当我们对文章感情基调含糊不清时,文章的格调也就因之模糊混乱。所以,要想把读者带进文章,作者必须给读者一个情绪的激发。文艺心理学认为,人在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被唤醒的是情绪。阅读时被唤醒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往往是由文章营造的氛围决定的,而氛围即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从写作角度看,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传递给读者的情绪、情感,然后再通过“赋形”,把这种情绪附着到所选择的意象中、画面中、语言方式中。

    关于“赋形”这种写作思维方式已有专家论述,不再重复。想通俗地解释一下,从写作过程看,赋形就是把文章的物质元素(景、人、物、事)与精神元素(思想、情感、关系)相联系、相融合的过程。物质元素的处理:写人的时候可以从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写物的时候可以从物的自然属性入手,去探寻其社会属性,也就是通过物的自身特点去类比人类的某些情感、品质、观点;写景的时候要考虑景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可以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或以写人为主,或以咏物为主,或以写景为主,不论写什么,写作时都应有意识地搭配这些物质元素,给读者构建一个生动的、可感的生活场景。精神元素的内涵:思想是指作者对人、景、物的看法,感情是指作者对人、景、物的感受,关系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神元素是要通过物质元素加以表达或者表现的,是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分解可以使文章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即在进行物质元素构建的时候,要时时想着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生活图景,以此来保证文章内容充实的同时,内涵有相应的深度,从而使二者相匹配。

    2.适当加强事件氛围的营造。

    很多学生写作文不懂得营造氛围,就这么把人物、事件写出来,道理也能说清楚,却没有感人的力量。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知道作文除了表达主题的实用价值以外,还有一个给人带来心理感受应的审美价值,这是写作技术问题,需要老师提醒;二是他们内心本来就没有要表达的情绪,所以写文章也就不带情绪,这是写作心理问题,需要老师激发。

    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时注意氛围营造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好一一列举,但是有两个基本要点不能遗忘:

    一是环境设置。任何人物出现,任何事情发生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特定情境下的,脱离环境和情境,人物不可能出现,也没有出现的意义。

    环境设置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大环境,即季节、地理位置、社会背景;二是小环境,即具体的场景元素,如风雨、阳光、花草、鸟鸣等等,包括这些元素的明暗、色彩、温度、形状、气味、结构关系等等。

    二是感情与氛围的关系。即要表达的主题、情绪与设置的环境之间的对应性。

    文章感情是氛围设置的依据,这是基本原则。但是感情与氛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如:一致式,即氛围就是情绪,情绪主导着氛围,表面上看写的是景物,实际上是在写情绪。烘托式,即氛围对情绪起正向强化,快乐的情绪用明快的氛围设置,低沉的情绪用昏暗、灰涩、凄冷的氛围设置,亦即所谓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式,即氛围格调与情绪相反,也就是常说的以乐景写哀情,或者以哀景衬乐情。象征与隐喻,即文中的景物不仅仅是景物本身,而是对某种情感、某种含义的类型性象征,比如菊花象征隐逸、梅花象征高洁等等。

    3.把握事件的穿插与干扰。

    事件的趣味经常并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则是结构。这里不想说文章的常见结构方式,只想说说事件处理方面的体会。

    简单主体事件的穿插。有时写作事件本身不具备复杂、有趣的结构特征,在写作时就要通过其他事件通过联想进行穿插才能让主体事件变得丰满,才能体现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结构和韵味。比如说写一篇以一家人散步为主体事件的文字,除非用小说手法加以虚构,可写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但是一家人总要聊天,总可能遇到熟人吧,这就给事件穿插提供了各种可能。记得我有一篇写中秋节一家人散步的文字《云追月》,穿插的是读过的一本书里的片断,一下就让聊天的内容走向深刻、基调走向低沉了。

    平淡主体事件的干扰。有时写作事件很有价值,但表达起来却很平淡,因而缺少审美趣味,这就需要加入“干扰素”对事件实施干扰,从而让事件显示出意料之外的意韵来。还以散步这个写作事件为例,莫怀戚的《散步》就用途中遇到岔路对散步过程进行了干扰,从而体现了情与理的纠结与化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事件显示出深刻的主题,表现了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和人间真情。

    除此之外,在写作事件的处理上还有虚实互换、连续与跳断、象征与暗示等很多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展开表述,留待写作爱好者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除了写作技巧外,对作文的格调的思考还可以给我们的读写哪些启发呢?

    主题化阅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蜜色黄昏》分为冰雪、花草、鸟虫、火、树等单元,就是按照主体意象来编排的。李汉荣的《李汉荣散文散文选集》分为老家的物品、田园、动物、南山、祖先等单元,主要也是按照文章涉及的事物来进行编排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则是按照时间倒序编排的。这些书籍给我一个启示:读书可以按照某个主题进行,例如写亲情的、写读书的、写山的、写海的、写窗的,等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某个主题进行比较阅读,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这比随意的、零散的阅读对写作的帮助更大、更直接。

    风格化写作:让学生写生活是一个笼统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面对驳杂的生活无从下手,可是如果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关注焦点,引导他们从山系列、海系列、雨系列、窗系列、路系列、食系列、衣系列、人系列、读书系列……中选择兴趣点作为某一阶段的赋形方向,则比较方便学生入手,形成较为稳定的选材风格。

                                                     2017.1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取暖
后一篇:追皂泡的岁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