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熟生命的选择

(2016-10-28 07:12:59)
分类: 教育心得
成熟生命的选择 成熟生命的选择
——听师德报告会有感
哦,天哪!
    哎,不要一听到“师德报告会”就摇头离开。我也听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报告会,也被那些陈词滥调弄得不胜其烦,但这不能说明所有报告会都不好听,都是空洞的说教,都是自吹自擂。我还得说一句,这个“有感”也不是谁让我写的,不是任务,是在听报告会的过程中自己想到的,是我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
    这次报告会的报告人都是本区的普通教师,分成三组九场,今天是第一组的第一场。三位主讲人的报告主题依次是:《爱,是一种修行》、《做一片美的叶子》、《让学生因我而幸福》。从这几个题目里,我想可能已经窥见报告的主要内容了,所以不想再去介绍。我想说的是,不论老师们的报告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既然是良心活,就没有严格的是非标准来评判,只有靠良心来决定的取舍——做多少工作、怎么做、以什么心态去做、能否始终如一?安逸与挑战,工作与家庭,需要与责任,自爱与博爱……都在一念之间。所幸的是,他们的选择都是明确的,所以一直拥有快乐、幸福的职业生涯,他们所讲的故事,就是面对选择、走出困惑的过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大家的共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前提就是无条件地爱学生。那么师爱与父母之爱有什么不同呢?有的老师说,教育之爱是对童年的回归,是与学生的浪漫相处、与家长的共情切磋,是理解与责任,是理性的爱。有的老师说,教师的追求是做一名不明标准的“好老师”,是工作需求的内化,是对稚嫩理解后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饱满。有的老师说,爱的修行是对青春的再次体验,是对完美葆有的信念,是爱心博大以后的开阔与健朗。
    随着老师们对职业生涯的抉择与规划,他们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困惑,我被他们的往事、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感动,想起曾经给学生辅导作文时的一个话题——选择即成长。这个话题来自美国剧作家、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的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他说“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他说“他选故他在”。教师在工作事件中的行为选择,便是老师人格的体现,选择了热爱便满心快乐,选择了厌倦便愁眉不展。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职业教育者,在教育事件中的选择便不能仅仅凭着情绪、经验,它必须是面对成长中的生命所做出的成熟生命的选择,是情感、经验、专业、智慧共同参与的选择。
    做一名“好老师”,尽管标准模糊、无法量化,但一定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有谁从报考师范学校时起、从入职时起,就决定做一个不称职的老师的吗?但是,在教育这支队伍里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就有了差别,有的人方向坚定,有的人已经离开最初的目标很远很远了。
    “不忘初心”,目前是一句很流行的政治语言,但对任何人都有提醒、修正、回归的召唤力。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
    为人之心是快乐。有谁准备今生今世一直受苦受难的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麻烦、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如果跟着情绪一路走下去,一不小心就背离了初心。如果我们时刻记着人生的目标,就会想方设法回归快乐,抛开不必要的烦恼,解决面对的问题,享受一切人生赐予。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教育界最喜欢提的口号是“海纳百川”,但应该认真想想,我是海吗?如果不是,就有决堤的危险。
    为师之心是育人。但凡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人,都首先拥有一份守候生命成长的耐心、善心、爱心。恨铁不成钢是教师最常见的心理,如果我们把这种心理表现为情绪,常常表现为普遍存在的“教育功利主义”,给学生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如果我们把这种心理转化为理智,常常表现为静待花开的守候,让每个孩子都从老师的眼里看到期待,看到下一个自己。特别喜欢一所学校的校训,“每天进步一点点”,朴素、好懂、易行,充满期待和激励。
    为事之心是心安。有位老师问:我们在学校,是为他人打工,还是在为自己做事?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论怎么选择,最终还是要教书育人。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工作被动与主动,虽然事情也都做了,但是自己的体验却完全不同,而给别人的感受则是境界上的差异。淡薄“名利之心”在当今社会几乎已成笑谈。名利心起,难免产生比较,产生差异,产生不满,产生与快乐之心相背的一系列反应。傻不傻?“名利”不过是上帝或者统治者逗我们玩的一种游戏,就像我们拿一块糖果让两个孩子去较劲,拿几个核桃让小猴子去朝四暮三或者朝三暮四。“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是一种分配原则,这里的“得”和“酬”不应该仅仅是物质收获,还包括心理回报——内心的宁静。
    有的人是如何丢失“初心”的?是一件件具体事件构成的因果关系牵住了他们的鼻子。看看刘燕敏在《走不回来的人》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从他的意思,让他帮着找木块。木块很快找到了,正要钉,他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路边的一个灌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路边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那幅画,我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师是为天下人培养后代的人,工作神圣,但是人而不是神,任何神化教师的人都有不便明言的企图。我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有家庭、有生活、有喜怒哀乐,但正如任何人都有生活角色和社会角色一样,一旦我们进入工作角色,我们就是一个成熟的生命面对一批批成长中的生命,就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情感必须渗透着职业的理性,我们的行为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
                                                          2016.10.2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残茶
后一篇:风雨之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