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扰·叠加·讨论

(2016-03-05 00:09:33)
标签:

生活事件

写作事件

干扰

叠加

讨论

分类: 写作探路
干扰·叠加·讨论 干扰·叠加·讨论
——由生活事件到写作事件例谈
哦,天哪!
    事件是文章主题的载体,是文章主题的传递方式,也是表达技巧的具体体现,所以说,写作离不开事件,没有事件的文章往往失之空洞、失之生硬,只有事件的文章往往失之浮浅、失之琐碎。生活中有无数个事件发生过,而且还有无穷无尽的事件在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生活事件都具有写作意义,只有经过作者选取、加工、提炼过的生活事件才能成为写作事件。
    生活事件和写作事件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由无意识状态进入有意识状态,即有人发现某个生活事件具备写作价值,否则这个事件永远处于自然状态,不可能进入写作视野。二是能够产生“纠结”,即外在的事件触动了写作者内心变化,使之产生了情绪、情感、心理或者思想变化,进而推动人的认识水平、行为方式发了变化。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早上到学校上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平常事,因而是个生活事件;早上前往学校的途中看到一个孩子背着大书包、手里提着一块鸡蛋饼一个人往一所小学跑去,这个事件有可能会进入某个中学生的意识,进而产生“这么小的孩子都急匆匆往学校赶,可是我却经常迟到”的羞愧,如果到此为止,这个事件依然是一个生活事件;如果这名中学生经过深刻思考,并把事件写进了日记,作为自己行为的对照和反思,它就具有写作意义,因而也就成为写作事件了。
    如何把生活事件转变为写作事件,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难点所在,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些方法、一些探索的路径,并带着他们进行必要的尝试和练习。下面要介绍的内容,就是我在阅读和写作中总结出来的把生活事件转化为写作事件的几种思维方法,用关键词来表示,它们就是“干扰”、“叠加”、“讨论”。
    所谓“干扰”,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事件中加入一些特殊因素(我们称之为“干扰素”),使事件获得关注而进入人的意识,并显示出事件所包含的写作价值。
    谓“叠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进行多层面地发现与描述,以此来凸显人物的外在特征与精神世界。
    所谓“讨论”,就是对事件发展多种可能性的设计,仿佛多个作者在以各自的方式对某个事件进行叙述,不同的叙述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层次,以事件的多种叙述形态引导读者多角度的思考。
    我们重点来分析下面这个例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发现以上几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生活充满爱
  35路车怎么还不来啊!我的身上和手心里已经到处是汗水。
  “来来来,小伙子,坐这儿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后让我坐。    “谢谢您,阿姨!我不用。”我感激地答道。
    “别不好意思啊!——坐吧,没事。”
    35路车终于来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乘客挤了满满一车。我靠在中门的栏杆上,心想:这么热的天,爸爸让我去医院看爷爷,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不过,他多给了我五十块钱作为跑腿费,流点汗也值得。
    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拽我的衣服,扭头一看,是个小妹妹。
    “大哥哥,你坐我这儿吧。”
    “不用了,我靠这儿挺好的。”
    看着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模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哪位没买票请抓紧买票了啊!”
  “阿姨,买票。”我拿了一块钱递给她。阿姨接过钱,用怜爱的目光看看我,仿佛在看自己的孩子。
  抬眼望去,车窗外阳光很强烈,马路边绿树成荫。
    这篇小短文的题目是《生活充满爱》,文中选择的三个小事例能不能表现这个主题呢?似乎可以,不同的人表达了对“我”的不同关爱。可是读了以后总觉得空泛、没劲。那是因为它们仅仅是把生活截取了一点写成的作文,没有充分挖掘出其中包含的写作意义。
生活充满爱
    “唉,三十八度的大热天,去医院送拐,真亏得慌!”35路车怎么还不来啊!我的身上和手心里已经到处是汗水。
   “来来来,小伙子,坐这儿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后让我坐。
   “谢谢您,阿姨!我不用。”我感激地答道。
   “别不好意思啊,这是我们总站专为行动不方便的乘客准备的。——坐吧,没事。”
   “您误会了,阿姨,我是个健全的人,行动很方便的。”边说我边踢了踢腿脚给她看,惹得等车的人都张开嘴在那儿笑。
   35路车终于来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乘客挤了满满一车。我手里的拐显得碍手碍脚,我就抱住它靠在中门的栏杆上,心想:这么热的天,爸爸让我去医院给爷爷送拐,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不过,他多给了我五十块钱作为跑腿费,流点汗也值得。
   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拽我的衣服,扭头一看,是个小妹妹。
   “大哥哥,你坐我这儿吧。”
   “不用了,我靠这儿挺好的。”
   “可是你是残疾人啊,老师说……”
   “不,我不是……”看着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模样,尴尬之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哪位没买票请抓紧买票了啊!”
   “阿姨,买票。”我拿了一块钱递给她。
   她看了我一眼,没接钱。“小伙子,你不知道吗?国家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乘车是可以免票的。”
  “您误会了,我不是残疾人。这拐是给别人送的。”
   接二连三的误会深深地打动了我。抬眼望去,车窗外阳光很强烈,马路边绿树成荫。
   乘坐公交车,是我们每天都可能经历的事,其中不乏可以写作的素材,因为车是流动着的,人是变化着的,互相帮助、见义勇为、仗义疏财、真挚亲情等等主题都可能随时发生,情景相声《公交协奏曲》就选择了这样的场景。但是这些主题应该如何表达却很有说道。修改后的文章表达的是常见的“爱心”主题,但是巧妙地借助一支拐杖,把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给激活了,而且让整个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的温情,小作者在公交奇遇中获得了成长的体验。这就是“干扰”的作用。
    如果把“小妹妹让座”和“阿姨售票”两个情节删掉,还能不能表达“爱心”主题呢?显然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爱心”就显得很偶然,不具备普遍意义,也就无法承载“生活充满爱”这个主题,不能扣住题目中的“充满”。所以,小作者在运用了“干扰”以后,又对事件进行了“叠加”,分别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来体现对“残疾人”的关心,这样内容就充实了,“我”也在一次次的感动中获得了内心的成长。
    但是,文中事件叙述还缺少思辨的力度,对读者的冲击还不够强烈。如果我们把它改造一下,运用“讨论式叙事”,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们来试试:   
生活充满爱
    “唉,三十八度的大热天,去医院送拐,真亏得慌!”35路车怎么还不来啊!我的身上和手心里已经到处是汗水。
   “来来来,小伙子,坐这儿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后让我坐。
   “谢谢您,阿姨!我不用。”我感激地答道。
   “别不好意思啊,这是我们总站专为行动不方便的乘客准备的。——坐吧,没事。”
   “您误会了,阿姨,我是个健全的人,行动很方便的。”边说我边踢了踢腿脚给她看,惹得等车的人都张开嘴在那儿笑。
    可是当时我没这样回答阿姨,我突然想恶作剧一下,没有把实情告诉阿姨,接过阿姨递来的椅子就坐下了。
    看着那些人站在大太阳下焦急的样子,特别是不远处站着的一位老奶奶,花白的头发像一丛焦枯的野草微微抖动,我感觉自己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烧烤架上一样难受。我不能不站起来,把椅子让给老奶奶。
    人们常说“心安理得”,其实这话说得颠倒了,应该是“理得”才能“心安”。
    35路车终于来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乘客挤了满满一车。我手里的拐显得碍手碍脚,我就抱住它靠在中门的栏杆上,心想:这么热的天,爸爸让我去医院给爷爷送拐,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不过,他多给了我五十块钱作为跑腿费,流点汗也值得。
   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拽我的衣服,扭头一看,是个小妹妹。
   “大哥哥,你坐我这儿吧。”
   “不用了,我靠这儿挺好的。”
   “可是你是残疾人啊,老师说……”
   “不,我不是……”看着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模样,尴尬之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或许我天性就顽劣,很想逗可爱的小妹妹玩玩,所以没有按照上面方式的应答她。而是毫不客气地坐到她让出的座位上,目光从车窗溜出去,只给她留下一个坚硬的后脑勺。
    我感觉又有人在轻轻拽我的衣服。转过头,一下撞上了小妹妹溪水一般清澈的目光。她笑了笑,说:“大哥哥,你还没谢谢我呢!”
    我平淡地说了声谢谢,又把目光投向窗外。过了一小会儿,又有人拽我的衣服,我想肯定是那个小妹妹站累了,要讨回本应她坐的座位。我回过头来笑着问她:“是不是站累了?”
    小妹妹用细嫩的手指指了指前面拥挤的乘客,凑近我的耳边说:“前面有个老奶奶,你能不能把座位让给她?”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低俗,即便开玩笑也开得如此缺乏善意。
   “哪位没买票请抓紧买票了啊!”
   “阿姨,买票。”我拿了一块钱递给她。
   她看了我一眼,没接钱。“小伙子,你不知道吗?国家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乘车是可以免票的。”
   “您误会了,我不是残疾人。这拐是给别人送的。”
    我总以为这个场景太过理想化,我在心里勾画了另一种购票情景。
   “哪位没买票请抓紧买票了啊!”
   “阿姨,残疾人也要买票吗?”我把拐杖向售票员阿姨跟前送了送,觉得这真是一个挺不错的道具。
    “哟,年纪轻轻的就知道揩国家的油啊!”
    “国家不是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吗?”
    “是的,你不用买票。你懂的还不少嘛!”阿姨说完就往其他乘客那里挤去。我赶紧拿了一块钱递给她,“阿姨,我买票。
    幸好一切都不是我假想的那样,生活柔软地展现在我面前,而我也真诚地面对了这份柔软。
    该给故事一个结局了。
    接二连三的误会深深地打动了我。抬眼望去,车窗外阳光很强烈,马路边绿树成荫。
    对同一个事件采取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设计,使叙事带上了讨论的色彩,文章的内涵因而得到了多角度的扩充,再次修改后的文章不仅表现了“爱心”主题,还对“内心的宁静”、“如何面对爱心”、“如何运用权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表达,这就是“讨论式叙事”的魅力。
    这三者在使用上难度是递增的,越向后对写作者的思维要求越高,干扰是基础,叠加必须建立在干扰之上,讨论是则是叠加的特殊形式,但只要对生活用心体会,有意识地加以训练,还是能够做到的,至少可以看出明显的表达效果。
                                                       2016.3.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秃枝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