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帝的笑

(2016-02-25 08:21:42)
标签:

人类

上帝

叵测

发笑

王小波

分类: 生活絮语

上帝的笑 上帝的笑

哦,天哪!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犹太人格言,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引用
    这的确是一句相当叵测的话:是说人类很渺小,不足以思考这个世界,还是说人类很伟大,他们的思考让上帝深感会心?从我提出的疑惑推测,大概是指前面的意思,因为人类自己也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话。
    其实,人类哪怕无比幼稚,上帝也不应该发笑。因为他老人家的生命与宇宙等长,什么东西都一清二楚;而人类的历史短得可怜,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根本不值一提。
    李银河在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写在前面”里说:“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时代》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尽管李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特别是王小波的妻子,但是对于她对“时代三部曲”特征的概括,我却不能全部认同——如果她说《黄金时代》中的小说是用现实生活表现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是用未来生活表现世界,《青铜时代》是用过去生活解释世界,可能更准确些。因为任何一个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只能面对自己所在的世界,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解读、利用、改造而已。现实以外是不可测度的,谁能超越现实呢?
    “时代”一词也不好随便使用——我们能认识一个时代吗,即便这个时代就在眼前?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面对“时代”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时常被纷乱的事件、混乱的思维所打乱、所渗透,因此我们看到的所谓“时代”,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一堆碎片。难道我们能根据一个人零散的言行判断一个人全部的生命历程吗?能根据历史的碎片复原历史吗?所以“时代三部曲”并非三个“时代”,而是作者经历的时代的三堆碎片。
    王小波在《2015》里说“艺术的真谛就是叵测”,尽管主人公“我”一直说没有找到艺术的真谛,可是我觉得其实他已经找到了,那就是“叵测”。记得郑板桥说过一句“难得糊涂”,其实表达的也是“叵测”,是人对生命形态、生命趋向、生命历程无从把握的无奈。
    科学一词如今已经相当泛滥,任何东西都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就跟曾经什么都用神鬼解释一样,追求所谓“真实”。其实我们哪里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事件的碎片、影子,甚至只是选取了事件中符合个人意愿的某些因素罢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宏大世界、纷繁复杂的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真”其实是无法企及的。所以,上帝看到人类一直在试图寻求世界、各种关系和情感的真相,不由发出长者般宽厚的微笑。
    人类虽然很难拥有“绝对真实”、“绝对真理”,却永远不会绝望,一方面是因为保有对“真”的不懈追索,另一方面是还拥有“善”和“美”两个除科学以外的希望。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根本就是不能用确切语言来回答的,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质性。
    如此说来,我认为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不是叙写三个时代,也不是记录一个时代,而是对善和美的探寻。他擅长用峭拔的叙事来表现善的不堪遭遇,以此让读者意识到善和美的存在与无奈,擅长用诡异的语言来表达对善和美及其对立面进行调侃和嘲讽。至于小说中的男欢女爱,无非是在告诉我们:不论社会形态如何,人的天性依然无法磨灭。这可能是上帝发笑的另一个原因:人啊,就在你能把握的那些生活碎片里玩吧,想搞清楚究竟为什么如此,连我也说不太明白。这便是会心的笑了。
                                                        2016.2.2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元月
后一篇:初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